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学界业界互动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外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界人物
 

【学界业界互动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外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界人物

发布时间:2019-07-16 03:59:58 影响了:

  2011年,湖北省作为全国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试点,开始了一种新颖尝试和探索。当年9月,湖北省委宣传部启动首届媒体记者与高校教师双向挂职活动(简称“双挂”)。按照“送出去、请进来”的基本思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五所新闻院系分别与《湖北日报》等五家媒体结对,五名青年教师走进媒体参与新闻实践,以改善教学;五名媒体记者走上高校课堂,以丰盈理论讲堂。试点效果如何?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从2011年9月至今,湖北开展的媒体记者与高校教师双向挂职活动已经有了一个多学期的实践和摸索,“双挂”人员围绕改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展开诸多新尝试。不同以往“坐而论道”“空对空”的理论宣讲,这些尝试体现出强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园学习与社会现实(新闻实践)紧密衔接的特点,受到在校学生欢迎。高校携手媒体探索改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给困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新思路,探索了一种可能的新路径。现实教学的尴尬
  2011年上半年,湖北省有关部门对武汉地区五所高校的一项调研显示: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出现了“边缘化”的苗头,教与学效果均不佳。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滞后,无法满足新时期教学需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门科学,是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一直随着业界实践不断发展完善。如舆论导向的“福祸论”、舆论引导的“利误论”等,既鲜活又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_生。
  但由于高校与媒体间的隔膜,相对传播学等“显学”,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成果相对较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目前,教学中普遍缺乏一本与时俱进、鲜活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相关内容通常散见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外国新闻史”两门课中,内容有些陈旧,缺乏可读性。
  其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师资队伍比较薄弱,教学脱离新闻实践。高校新闻专业师资队伍有一个突出特征:中青年老师普遍学历高(博士),但缺少新闻从业经历。湖北一所省属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19名专职教师,仅3人有新闻从业经历。在这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情况下,一些老师自身的理论学习、课堂传授只能纸上谈兵、照本宣科,所举案例也缺乏时代性、针对性。
  其三,新闻理念西化现象突出。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引进使用西方原版教材、新闻专业老师留洋访学等日益成为常态,部分高校新闻院系青年教师受西方新闻理念影响很深,教学中有意无意影响到学生,尤其所谓西方“新闻自由”和“操作理念”等,在学生中有一定市场。
  打破理论与实践的隔膜
  显然,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解困,首先必须打破理论与实践的隔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接上源头活水,使科学理论重新焕发生机,“双挂”活动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其一、国情社情、业界实践进课堂
  五位来自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记者走进了大学讲堂,他们结合各自的专业实践,与对口院系合作,从日常新闻教学层面展开了系列创新。
  定期开讲座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主讲人不限于挂职者本人,而是一个以其为纽带的辐射全国媒体界的业界精英群。许多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纷纷走上讲台,讲授业界一线实践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目前,讲座以“媒体高校双向论坛”形式,在五所高校中形成一套固定机制。
  双向互动的理论沙龙取代枯燥乏味的纯理论宣讲。《湖北日报》资深记者樊晓燕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挂职后,广泛调研学生兴趣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办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沙龙,结合现实问题展开互动讨论,突出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在一期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怎样化解公众疑虑的沙龙中,她不仅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还邀请了湖北省记协专家、《湖北日报》骨干一起为学生现身说法。一个学期五次沙龙讨论,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国情意识、社情意识,也让樊晓燕进一步认识到:“新闻观教育看似很虚,其实蕴含在记者的每一次采访、每一篇稿件,一次案例教学可能胜过一大堆理论,结合实践开展理论课堂的互动讨论也是非常重要的。”
  将新闻业务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采访,判断新闻价值。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挂职的记者潘文华,针对学生对新闻实践的强烈好奇和参与意愿,组织学生开展“准记者走进新农村”采访活动,带领学生在仙桃农村的田间地头实地采访。之后《农村新报》以两个整版刊登了13件学生作品。事后学生感叹:“不深入农家,怎么知道农村的变化这么大!”这等于开辟了另一个新思路,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绝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课堂,更应该拓展、融入到新闻业务课堂之上,在业务课上让学生们了解国情、社情,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实践应用中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其二、吸引学生参与媒体节目制作
  除了挂职者个人在教学上的探索之外,高校与媒体也展开了整体的深度合作,使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形成一种稳固的机制,确保“实践中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常态。
  高校与媒体的合作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湖北广播电视台和对口学校之间的战略合作,另一个层面是各频道新闻中心与对应的新闻院系的合作,其目的在于让大学生直接参与新闻实践,同时提高节目质量。
  湖北广播电视台投资200万元设立专项创意基金,鼓励频道与高校加强合作。湖北经视出资20万设立“大学生电视节目创意基金”,启动“大学生电视节目创意大赛”,鼓励大学生参与湖北经视节目制作;同时将栏目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各专业一一对接,提供实习基地,面向大学生合办节目。
  “湖北之声”投入10万元设立“大学生节目创业基金”,结合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系大学生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策划学生实习、选拔优秀学生参与节目制作。
  湖北电视台发动湖北大学新闻系学生,启动“大学生基层见闻DV大赛”,由学生自行拍摄身边的校园新闻、基层所见所感,择其优者专门在湖北电视台开办专门栏目播出。
  其三、教师接上实践的“地气”
  与媒体进课堂相对的,高校教师进媒体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目前,挂职教师主要是参加媒体例会,参与重要的报道策划,为媒体讲课、开讲座等。虽然媒体参与度还有待更进一步深入,但从长远看,这实际上是让传道授业的年轻老师们补上了急缺的新闻实践,为其理论研究、课堂教学接上了实践的“源头活水”,受到挂职教师的一致好评。
  三大特点——一种有益模式的探索
  其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僵化的纸上学问,是指导新闻实践的、常用常新的“媒体思想罗盘”。改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必须对症下药,让其与新闻实践齐头并进。“送出去”弥补了教师缺乏实践的不足,“请进来”迎来的是鲜活的新闻实践。这种方式不仅让大学生深刻认识了国情社情,更在理论探讨、亲历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其二,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双挂”活动参与者分别是年富力强的高校教师和业界资深记者,强强联手,有助于理论研究与业界实践深度融合,总结经验,汇集案例,充实丰富书本知识、教学内容。
  其三,当前与长远互相兼顾。到《湖北日报》挂职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强月新教授说:“双挂”将年轻教师送进媒体,短期看是改进高校新闻教学、完善学科建设的客观需要,从长远看更是优化了师资力量,从新闻人才培养的源头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这是确保党和国家“头脑工程”长治久安的根本性之策。(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丹桂计划”项目——中国报纸新闻生产【项目编号:12000204030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