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寻找“中国印象”]寻找鱼王印象最深的地方
 

[寻找“中国印象”]寻找鱼王印象最深的地方

发布时间:2018-12-24 09:46:51 影响了:

  那年,因为做一个戏的服装设计,我到了心仪已久的绍兴,特地去了一趟著名的“题扇桥”,也就是传说中王羲之为卖扇老妪题诗,绝当十两纹银的地方。原来只是听说绍兴“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到了这里才知道什么是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石拱桥,低篷草,静静水道,乌蓬轻摇……梦里依稀,几曾相识,这不就是花鼓戏《阿弥石》中的 “江南印象”?回想那传神之笔,真是挥之不去。那是一个曾在2000年湖南省新剧节目汇演中获得多项大奖的优秀剧目,被省花鼓戏剧院特邀做舞美设计的父亲凭他多年的时空调度经验和深厚的艺术素养,精心设计了以假乱真的一瞬。江南古镇是戏的主要地点,桥也就是主要景物之一,多半的时候它只是被淡淡地处理在后区,当戏剧情境进入到常芬与当地的小学教师相恋,摇橹浪漫的景象时,舞台的空间出现了转换,出人意料的现场效果也来了,桥变成了主体,和船同步相向移动,面朝观众的桥头跟进音乐的节奏,船往桥洞里钻,桥迎着船儿转,动作虽然不大,但效果极似电影片子中大摇臂镜头,非常灵动。它借景抒情,将有限变成无限,诉说封闭与自由对人的精神引领。我瞪大眼球想看出破绽,可就在人、景同时启动一刻,冲走了我要对“真实”进行考证的全部记忆,仿佛转动的不是舞台的一个装置,而是整个观众席,让所有的人都收获了与剧中人一样的荡漾的心情。魔术般的变幻,恍惚之间, 船儿已划出好远,烟雨朦胧,留下的只是陶醉。我被“转”回了戏里。这一刹那的六度空间转换, 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将观众与角色位置调了个,不禁博得满堂喝彩, 交口称赞。
  “印象”真的是个奇怪的东西,因为从小长在艺术“堆子”里的原因,接触“印象派”这个词很早,其实也似懂非懂,当一次偶然的读书中见到一位大物理学家说到这样一句话,他说: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能够谈论什么。这才茅塞顿开,于是,我开始学着咀嚼,学着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在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品生活。
  记得四年前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到长沙,我带着才八岁大的女儿,去“混戏看”,被挤满过道的看客“逼”到楼座最后的角落,站着看完全场。那时“原生态”是一个新鲜词,现在看起来的确味要浓得多。从外部造型中我们看出,杨丽萍大胆采用民间的物件,而不是以取元素做创造,演员穿的是自己本民族平常的衣服,而演员是云南本地的山民,黑黝的皮肤不是油彩,而是日照的沉淀。它穿越了高科技的时空,掸掉的是记忆的灰尘。艺术家把这种朴素、人性、真实、浓情从大山里翻出来,晒了一晒,集合重整,为低原的观众捎来高原的阳光与快乐,让我们深深记住这片土地有这样一群人,有这样一种生存状态。“原生态”文化是什么?是没有被特殊雕琢,质朴自然、清新、真实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艺术形态。其“印象”就是“土”,没有一丝污染。
  舞剧《霸王别姬》曾享誉七艺节。最后一幕,西风惨烈,秋雁凄鸣,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如血的残阳下,项羽虞姬生死永诀。为了表达理想与忠贞这样一个主题,它不惜一切地大肆渲染着:虞姬夺剑横刀,引颈自刎,众多白衣女子迅速围成圆形,布出一个剑阵,向中心舞动,剑落人飘,项王悲痛撕心,相拥而死。这时,如诉如泣的歌声响起,“梦已空,还会为你等,\爱随风,再陪你一程。\莫说聚散天注定,血染夕阳红。\江山美人,谁比谁重?\琴心剑胆,谁为谁赢?\男儿盖世论功名,红颜一生只为情!”一曲《红颜一生只为情》唱得桃花满天飘,唱得血泪聚成河,这种礼赞它赞美的是生命的浪漫与爱情的瑰丽,是铮铮铁骨与万丈柔情。它把战争与爱情,瞬间与永恒交织在一起,好比有一只手,将历史捏来,蔓展;将时间倒回,留住。看到了吗?历史真的是用血写成的,爱情真的是用血浇灌的。光、景、人,它造就的是什么?它造就的是历史的一瞬间,一瞬间的“印象”。
  人说佛有佛缘,我在观舞剧《藏迷》中的《荷花度母》和《轮回》时体验了一回。那是堪称美妙绝伦的设计,音乐悠远如风,舞台中央升起圣洁的莲花,荷花度母被虔诚的朝圣者唤醒,翩翩起舞;藏族老阿妈三年朝圣,历尽艰辛,为救小羊羔叉叉冻死在风雪中,她的善良虔诚感动上苍,灵魂被加持,四射的佛光中度母把她引向轮回。就是那一刻,我的心中也升起了一朵圣洁的荷花,我真真实实地触到了佛与我同在,我看到了通往圣地的那条铺满鲜花的路,什么功名利禄皆是身外之物,唯有心灵纯粹,坦荡无暇,才能到达幸福、永恒的彼岸,我满含着眼泪为老阿妈祝福,我想起了远在天堂的亲爱的奶奶,我释然了,我明白了她的这种幸福。第一次为佛感动,才理解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佛徒心甘情愿、前赴后继,将生命留在长跪祈福的风雪路上,理解了藏语中说的:死在朝圣路上,也是一种幸福。我感叹,艺术的魅力,它营造这么神奇的一个活的佛教“印象”,给人的竟是如此强大的精神感照。
  这种深刻还有很多,如舞剧《一把酸枣》的大结局。小伙计功成名就,荣归故里,大漠之中路遇面目全非的恋人酸枣,这时小伙计才知道,酸枣误以为他被管家毒死而痴疯癫狂。骆驼叮当,踏铃而来,庞大的晋商商队一拨接一拨,满载而归,那种大漠无边,尘土飞扬,那种鼎盛繁荣,得意春风,与酸枣的可怜,与小伙计的肝肠寸断、心碎欲裂形成巨大的反差。驼铃声与驼蹄声交汇,一声比一声紧,一声比一声重,践踏着我的胸膛,令人窒息。它以高举的驼铃概括骆驼的物象,它符号式的放大夸张并起着指代的作用,这里没有复杂的舞蹈动作,只有或蜿蜒、或穿梭,或进、或退、或快、或慢,行走在人物内心情感节奏线上的驼队阵法变化。多与少、动与静,重复、渐变,都不过是表象,揭示行动之下心灵的呼唤才是本质,这才使得外部的繁华与内心的辛酸有了强烈对照,剧情的转变在这种猛烈的叩击中得到急速调整。小伙计误以为心爱的姑娘见到定情的酸枣清醒过来了,幸福地吃下她亲手喂的毒枣,气绝身亡,酸枣猛醒,随之xx殉情。人们说,这是一个中国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它重提了一个被封建、私欲残害的爱情悲剧。驼铃再次响起,谢幕了,留给我们的是千疮百孔的同样有着的一颗爱情的心,这种“印象”让人淌血。
  当我重温“印象”,细细品味时,发现原来父亲的“江南印象”,要的是从永恒不变的原形中,留住一种人走过时摄入的环境与心理相映的瞬间“印象”,一种载着不同时间感、空间感、心理情感的变化着的瞬间“印象”,他追求的不是一幅江南小景的平面再现,而是动态、诗意的立体呈现,突兀的是以人为本的特定情感。当你将这一点点深刻连接起来时,“云贵――青藏”、“江南――西北”、“汉时――清民”、“山林――城镇”……发现我们连接的竟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版图。艺术家提取着只属于这片土地的精粹,他们将本民族的、历史的、时间的、生活的片断撷一点,放大,再注入个人的爱恨情仇、审美诠释,用局部占据你全部的视野,在你的心里打上一个深深的中国印。
  这才发觉这种舞台印象给我的其实是一种“后印象主义”的“印象”,它饱含着舞台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再现,它重视精神性与情感表现,强调内在的表现力和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提倡从精神出发,借助对自然的观察诱发的想象力获取抽象性,以捕捉人对万物瞬间变化的心理反映为目的,以实写虚,虚实相生,透射出的是艺术家个性强烈的人文关照。
  如果说我们深爱着的是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那么“中国印象”就是我们这块土地里艺术家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没有哪一个远离本土的作品能轻易走进观众心里,我也曾见过在藏族舞中加进爱尔兰踢踏舞,见过明朝的杜十娘被弄得像漂回来的百老汇美女……也许看上去一切都很美, 可是它就不是你心中的青藏高原,那片蓝天那朵白云;不是那个忠于爱情却被冷酷出卖,不幸的中国古代青楼女子。仔细想想,它丢掉的不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方气质?标新立异其实无需丢掉民族文化的根,更不可以忘记艺术深植的土壤――观众。观众的情感和精神依靠什么?对生活的超强感悟,对事物的迅速反应,对情感的高度提升。当他们的灵魂能在剧场这样一个特殊的空间里得到人生的最大情感渲泻的时候,细节的真实与合理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一点红绿相映,一点夕阳唱晚,一点小桥流水人家,它都是中国的,都是中国式的吉祥,中国式的绝唱,中国式的安宁,和属于中华大地世代传承的民族情感。
  艺术要表达的不就是意念与文化?这种“中国印象”就是在极至中得到的最大升华。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