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英汉习语的翻译与文化交流|
 

英汉习语的翻译与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19-01-14 05:04:48 影响了:

   [摘要] 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其目的都是为了了解彼此的文,增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正确地使用各种方法翻译英汉习语对整个译文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传递和交流民族、地方的文化特色也有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 习语翻译 直译 意译 文化交流
  
  习语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词组和句子,其含义不同于组成固定词组的每个单词的含义,具有定型性和整体性,作为现成的语言材料存在和使用的。正确地使用各种方法翻译英汉习语对整个译文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传递和交流民族、地方的文化特色也有直接的影响。本文试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对习语翻译的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一探讨。
  一、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1.直译法
  直译法一般用于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只要译出的习语能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那么直译习语就是促进双方文化传递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文化交流程度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够带来原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而且能产生较高的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因为它传递了原语习语所携带的几乎全部信息,丰富了译语和译语文化。
  (1)有些成语(set phrase)比较形象化,接近于隐喻,在翻译时有可能把它们译成相同的成语。如:
  汉语英语
  火上加油pour oil on the fire
  晴天霹雳a bolt from the blue
  (2)中外读者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显然是不同。关于中国的事物,中国读者一看就懂,外国读者则不一定很容易明白。反过来也一样。针对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和读者接受能力的不同。最简单的办法是把最基本的意思译出来。例如,汉语中的习语从英语习语翻译过来:
  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
  英语中的习语也从汉语中翻译过来:
  坐山观虎斗 Sit on the mountain and watch the tigers fight.
  (3)直译习语还能帮助译语读者理解原语文化的其它方面信息,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直译为“A distant journey tests the strength of a horse and a long task proves the character of a man.”外国读者可以从译文中间意识到马在中国也曾被当作一种交通工具。
  2.直译并加注法
  好的直译可以帮助译语读者了解原语习语的文化信息,能提高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和有效度,但有时单纯的直译习语会使读者感到茫然,从而导致文化交流的障碍。采用直译并加注法对原语习语的典故、所用形象的文化背景或特征、原语习语的比喻义、原语习语的使用场合以及原语习语的来源等进行注释,就能有效地消除这一障碍,促进文化交流。但这个办法在翻译演讲词时就不能用。翻译演讲词时,所有问题都要在译文里解决,否则散会以后,听众到哪里去看你的注释呢?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The more the better as Han Hsin said about the number of troops he could command. (Note : Han Hsin was a leading general under Liu Pand,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Han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s, Liu Pand once asked Han Hsin how many troops he was about to command, and“the more the better”was the answer.)这里译文首先直译出汉语习语的字面意义,然后对“韩信点兵”这一历史典故添加注释,使英语读者对这一习语的文化背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直译加解释性词语法
  同直译加注法一样,直译加解释性词语也是加强直译习语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优势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且更简洁、更直接。在译文中略加几个字,给读者一点提示或解释原语习语的文化特征、文化背景,或补出原语习语中的省略部分,或点明其暗含意义。例如:
  (1)It’s the old story of the stitch in time.还是那句老话:及时补一针,可以省掉九针。
  (2)All asses wag their ears.驴子爱摆耳朵,傻瓜爱装聪明。
  上述各例中划线部分是对原文习语在直译基础上所加的解释性词语。例1中the stitch in time是习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s的缩略。例2添加的部分是对英语习语的比喻义的说明。
  4.直译加解释性词语并加注法
  对有些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或具有典故性的英语习语,译成汉语时,必须加注或加解释才能交代清楚原意。这时采取直译、解释和加注三法结合,就可以提高文化交流的程度,使译语读者易于接受。例如:
  (1)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例1中虽然已加上“多此一举”来揭示前半部比喻的含义,但读者对“纽卡索”还是不能理解,必须加注说明“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地,运煤到纽卡索是多余的事。例2加译“the master mind”说明了诸葛亮的人物身份,“with their wits combined”解释了皮匠和诸葛亮之间智力比较关系,使英语读者一目了然。
  5.对等习语套用法
  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同义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此时使用译语对等习语套用法是习语翻译的最佳方式,也是文化交流的最佳途径。它不仅能将原文几乎全部的文化信息传递到译文中来而且能达到相当高程度的有效度。例如:
  (1)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One can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必须注意的是,英语和汉语中有许多貌似对等,但文化上并不对等的习语。因此,在使用对等习语套用法时,应十分谨慎。否则会限制文化交流的程度。例如:to eat one’s words≠自食其果,前者表示“承认做错了事,收回所说的话”,后者表示“自作自受”;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令人发指。前者指“十分恐惧”,后者指“十分气愤”,等等。
  6.意译法
  在翻译习语的过程中,如果不可能或没有必要用直译法保留原义习语的表达形式,并且在译语中也找不到合适的同义习语可供套用,或翻译出的习语不能有效地传递原语习语的文化信息,使译语读者对译文和原文产生误解时,就可用意译法配和上下文把原语习语的含义翻译出来。例如:
  (1)All right, I blame myself. But it’s the last time. We were cat’s―paws,that’s all.得了,怪我自己瞎了眼。可是我再也不干啦。我们上了人家当,没别的。
  (2)To break the ice,Ted spoke of his interest in mountain climbing, and they soon had a conversation going.为了打破沉默,特德说自己对爬山有兴趣,这样他们很快就交谈起来。
  例1中cat’s paws不能直译为“猫的爪子”,根据其来源,应为“被人利用,上当的人”。例2中“break the ice”也不能按字面意思直译为“打破坚冰”。这时意译既有助于译语读者理解、接受,同时又不失原语习语的本意。
  同样汉语中许多习语翻译成英语时,也可采取意译法。
  (1)此地无银三百两。A saying that means 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by conspicuously protesting his innocence.
  (2)可我从头到脚淋成落汤鸡了。I was drenched from head to foot like a drowned rat.
  例1中“此地无银三百两”直译和套用对等习语都行不通,容易阻碍习语所交流的文化信息,造成误解,只能意译了。例2中“落汤鸡”是汉语里常用的一个成语,但译文并未保留这个形象,而译成了a drowned rat。这是英语里的一个成语。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就单列一条:As wet as, or like a drowned rat。意思是Soaking wet;looking exceeding dejected.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意思。所以用a drowned rat来译“落汤鸡”是很适宜的。这样保持了习语中反映各自的民族地域文化色彩,增进了相互间了解与沟通。
  7.意译并加注法
  意译法会大大降低原语习语传递的文化信息的信息度,虽然在许多场合下为了提高文化交流的有效度必须采用这种译法。为提高原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可采用意译加注法,对原语习语的典故、文化背景进行注释,提高文化交流的程度。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译文中“忠诚正直”是对原文习语“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的意译,为了中国读者了解该英语习语的文化背景,可加注释。注: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对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to eat no fish(不吃鱼)表示“忠诚”之意,to play game和to play fair(规矩地比赛)同义,由此转义为“为人正直、光明正大”。
  8.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直译有时会降低译语的可读性,不能起到很好地交流文化的作用。意译有时又会改变原语习语的文化信息,降低了文化交流的信息度。为了提高文化交流的程度,促进文化交流,有时习语翻译应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两种译法的优点和长处。例如:
  (1)风餐露宿to brave the wind and dew
  (2)泥沙俱下,鱼龙混杂。The waters were muddled,the bad became mixed with the good.
  例1中用直译法保留了原语习语的形象,用意译法重新组织了原语习语的结构。例2中用直译法处理了“泥沙俱下”这个习语,用意译法处理了另一个习语“鱼龙混杂”。
  二、英汉习语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1.英汉习语中有很多是反映本民族或地方色彩,翻译时应当注意保存这种特色,不要用具有汉民族地方色彩的词语去硬套英语习语,反之亦然。
  2.习语中有些组成词的词义基本保存,整个习语的语义由组成词的词义组合而成。因此,了解组成词的词义,就能理解整个习语的语义。但有时也不尽然,切忌望文生义。
  3.英汉文化差异导致许多习语文不对义,倘若逐字翻译,定会牛头不对马嘴,闹出笑话。因此,在翻译习语时,必须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了解,缩短文化差异的距离。
  三、结束语
  习语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习语翻译正是对这些瑰宝的继承、发扬和融合。通过使用正确的方法,不仅能了解认识习语,还能互通有无,促进彼此间文化交流,扩大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让习语这一人类文化遗产更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1983.
  [2]戚雨村.语言学引论.2000.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1983.
  [4]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199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