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广西师范大学贯彻《体操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广西师范大学贯彻《体操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19-01-18 04:06:17 影响了:

   [摘要]根据《体操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改革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这对群众体育的发展和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体操 课程 教学 改革
  
  一、前言
  
  体操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培养体育师资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指导下,群众体育的发展不断受到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设置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培养21世纪体育人才的要求。根据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体操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以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改革的实践为研究对象,以体育教育专业2004级、2005级、2006级和2007级本科生的体操教学为实验对象,采用2004年修订的体操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实验。
  
  三、结果与分析
  
  1.体操类课程改革的特征
  (1)体操类课程设置理念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
  
  表1显示,课程改革前主要围绕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体操竞技水平为核心思想设置体操课程,在对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促进我国竞技体操事业的发展方面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大众体育的发展和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这种理念逐渐显现出与时代发展的不吻合性。
  
  课程改革后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设置体操课程,有利于为群众体育发展培养具有社区健身指导能力的体育人才,有利于为中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合格的体育师资。这种思想不仅关注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健身意识,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2)体操类课程目标设置体现全面性与可接受性
  
  表2显示,体操课程改革前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体操知识、技术和技能,对促进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标定位是为了竞技体操事业的发展或者受竞技训练思想的影响而设定,培养的体育人才不利于群众体育和中小学体育的发展,因而目标设置是片面的。
  体操课程改革后依据“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淡化了以提高竞技水平为核心的思想,目标设置的难易程度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全面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健身意识,符合体育教育专业的性质,有利于为群众体育和中小学体育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体育人才。
  (3)体操类课程内容设置体现科学性与实用性、时效性与健身性的结合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紧跟时代的步伐,为适应社会、学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根据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体操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相继开展如下课程(表3)
  
  表3显示,体操课程的更新与拓展,体操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体操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自2004年《体操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广西师大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课程设置日趋合理,课程类型逐步健全,必修课程体现出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结合,选修课体现出时效性与健身性的结合。
  (4)体操类课程评价体系体现全面性与侧重性
  
  表4显示,体操类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对体操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三个方面,其中课程建设和教师教学质量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而评价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体操类课程改革后的实施效果
  (1)体操教师对体操类课程改革后的评价
  通过四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大部分体操教师认为体操类课程改革后的指导思想更明确;目标定位更全面和可行;内容设置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学方法体系更为完善,具有层次性,能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学重难点;课程运行机制更直观,具有可操作性。
  (2)体操类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效果
  体操类课程改革实践证明,学生的教学能力,如编写教案的能力;队列队形指挥能力;编操、讲解、示范、纠错和评价能力,创编游戏能力;组织体操比赛与裁判工作的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能满足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学生学会运用体操基本动作进行健身健美的方法;掌握了体操的基本知识、保护帮助和运动损伤预防处理的教学技能。
  课改后,通过选修课程教学,学生掌握了团体操、形体健美、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大众健美操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学生的姿态美和鉴赏力有很大提高;教学能力上,学生能做到“四会”,即会讲、会看、会做、会编,能够胜任社区、学校及企业的教学工作,具有组织指导小型运动会和业余体育活动的能力。
  (3)体操类课程改革后学生对体操类课程的态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体操类课程改革比较满意,说明体操类课程改革能够进一步尊重大学生的选择,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体操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体操类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课改后比课改前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教学成果,因此,《体操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改革中具有推广价值。
  3.制约体操类课程改革的因素
  (1)体操场地器械不足严重制约体操类课程的改革
  各高校应参考《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根据专业发展实际配备场地设施。体操类课程改革与发展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关键是看是否有物力和财力的支持。
  (2)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制约体操类课程的改革
  在目前高校体操场地设施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部分高校还不能把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不能为学生实现跨时间段、跨校选择课程提供便利条件。
  (3)师资队伍建设落后制约体操类课程的改革
  主讲、专任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和师生比例要合理,并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业务素质。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观。
  
  四、结论
  
  1.体操类课程改革的特征
  课程设置理念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目标设置的全面性与可接受性;内容设置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时效性与健身性;方法体系的针对性;运行机制的流畅性;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侧重性是体操类课程改革的特征。
  2.体操健身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体操类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课改后比课改前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教学成果,因此,《体操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改革中具有推广的价值。
  3.制约体操类课程改革的因素
  体操场地器械不足;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建设落后制约体操类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4.
  [2]体育学院课程教学大纲.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 2004.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130
  [4] 谭长青,童昭岗. 体育院校体操普修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5] 冉清泉,易学,赵凯丰,伍鹏举.高校体育专业体操课程程序教学模式运用及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6] 林春源.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