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企业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企业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

发布时间:2019-01-20 03:49:57 影响了: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面向产业、面向大众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2005年全国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地方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城乡人口比例、地域特征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了影响。通过改善高职教育的社会经济环境。建立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职教体系,加强区域间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放宽职教人才的户籍制度限制等措施,可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关系
  作者简介:张辉(1982-),女,河北唐山人。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发展研究所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财政、民办教育、职业教育。苑桂鑫(1982-),女,吉林长春人,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资产处硕士,研究方向为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7-0015-05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的启动发展是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决定》颁布后开始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有力支持。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发布。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第一次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下发,高等职业教育又有了巨大发展。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这充分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几年,普通高校扩招速度减缓,总体学生数量仍表现为上升趋势,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占普通高校生的比例呈现递增的趋势,2002年至2005年。所占比重依次为8.43%、20.88%、23.17%和25.99%。
  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091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268.1万人,高职学生招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2005年的53.1%,平均每年递增1.9%。之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为迅速。2006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1147所,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293万人和795万人,均超过普通本科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2007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3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61万人,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的一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初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事业。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地方经济、面向产业、面向大众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特别是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发展区域经济,一方面必然要求本地区的高职教育为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求地方为其发展提供支持。
  关于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国际上一直存有很大的争议。非洲教育问题专家、英国经济学家巴洛夫(T.Balogh,1960),以“发展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在对非洲一些国家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分析后提出,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通过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表明,在多项指标中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最大的是中等技术人员,由此得出了为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结论(Harbison、Myer,1964)。受这一理论的影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可以看到扩大职业教育的政策倾向。教育部原职教司司长杨金土先生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对92个同家和地区的职教发展规模与GNP增长进行了考察,发现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杨金土,1996)。但是,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对职业教育所发挥的实际效果提出了质疑。比如,福斯特通过其从社会学角度的研究指出,接受职业教育实际上并不是高中生积极主动的选择。即使接受了职业教育,毕业后也往往学非所用,职业学校实际所发挥的作用与人们的期待存在很大的差距(Foster,1965)。金子在系统地分析有关发展中中家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指出,职业教育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和经济背景(金子,2001)。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
  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数据
  由表中数据可知,2000年以来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由2002年的711所增长至2005年的981所。增加了260所,而普通高校数量共增加315所。新增加的高校中高职院校占了82.5%: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增长表现更为明显,由2002年的189.78万增长到2005年的438.41万,增长了1.31倍:同时。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也不断调整,专任教师数量逐年上升(其中2002年专任教师数据在年鉴中统计口径略大),但是,相比学生增长的速度,师资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散点图
  由图示可以看出,整体上,不同区域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的发展与地方经济水平的发展有着较高的相关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走势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是不排除个别省份拐点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北京、上海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也相应较大,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的拐点并不完全一致;相反,江西、陕西等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职业教育的拐点却相对较高。这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地正相关,经济也不是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唯一因素。
  
  接下来,进一步明确分析地方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
  通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数量的散点图可以看出,整体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呈现正相关,绝大部分省份的对应点位于一三象限:少量省份落于二四象限,呈现出职教与经济发展相悖的现象。这也说明职业 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多层次的,不能将二者简单地归于因果关系。
  总体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相对起步较晚。但与日本等发达国家有着相似之处。大部分省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也高(第一象限);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也低(第三象限)。除此之外,还存在另外两种类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为了解决人口稀少及贫困问题。各自制定了地区开发政策,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是,通过自己培养人才来招引工商企业。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扩充政策的,包括经济较为落后的江西、陕西等省份。职业教育取得显著的成效。而处于第二象限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由于升大学的需求较大,带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的比率相对较小。这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多样化。
  3 2005年模型的因素分析
  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研究变量
  理论假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我们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1)健全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对地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2)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农村人口数量、就业流动率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本文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检验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其次进一步分析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为如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1)经济方程
  GDPi=a0+a1CAPi+a2LABi+a3EDUi+ui
  (2)职业教育方程
  EDUi=a0+a1GDPi+a2IND+a3RULi+a4DUM+vi
  这里i代表不同区域;u、v为误差项,代表横截面即区域性干扰。经济方程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中把教育指标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数量来度量;教育方程用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农村人口和区域虚拟变量模拟,由于就业流动率难以度量,暂且没有放入回归模型。
  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部门和教育部门,主要摘录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以及教育部网站的年报数据。
  我们的数据包括2005年的大陆30个省份的经济和教育方面的相关数据(由于西藏的经济以及高职教育数据不全,在分析中予以剔除),我们的分析近似于全样本分析,采用了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回归。
  在回归方程中所用绝对变量取对数形式,是为了使得变量形式统一,方便对估计结果的解释:所有取百分比的变量都是水平变量,直接用比例或比率值表示,这样做是为了统一变量的单位缩小数值的差异,对分析结论并没有影响。
  
  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多元回归,结果如下: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得出:
  (1)经济方程与我们的假设基本一致。模型整体拟合较好,拟合优度达到96%,联合检验F值在1%的程度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其中高职教育变量系数在5%的程度上显著,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资本的系数在1%的程度上显著为正,与传统的理论假设相符。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劳动力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选取变量未考虑劳动力的质量因素有关,随着知识型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的竞争已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
  (2)教育方程的拟合优度达到90%,联合检验F值在1%的程度上显著,模型的整体拟合较好。
  其中,地方经济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向相关,地方经济的增长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与否的问题上,我们不仅要看到职业教育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要注意到职业教育发展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与制约。
  代表地方农村人口数量的变量显著为正,农村人口密集的省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数量也相应较多。这与当前社会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质量以及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有关,有些城市的学生和家长把职业教育作为迫不得已的选择:
  代表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虚拟变量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不同区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
  代表地方产业结构的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理论假设不符。深入分析,这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有关,职业教育本是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但是我国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实践功能不足。缺乏产学研的合作项目。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三、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建设,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一)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物质基础
  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有着重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可用发展规模与发展质量来衡量。发展规模不大的地方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不大,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经济规模制订相应的高职教育发展规划,发展质量主要体现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情况下收入高的地方对高职教育需求大。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对职业院校的招生、收费、资金运转等关键因素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把其纳入到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虑,使职业教育与国家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另一方面,要尽量改善欠发达的社会经济环境,使社会经济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社会经济能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物力和财力支持。
  
  我国各地资源禀赋不均,各地方因地制宜相继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战略。而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会相应形成不同的经济模式,比如以外向型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的外源型模式,以经济内生增长为主的内源型模式,外源型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素质等会提出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内源型经济模式则会对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与本土相适应的要求。不同区域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目标。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建立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以保证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共同发展。
  
  (二)注重产学研合作,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制定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时,不应仅以经济发展水平来笼统地制定发展目标,而应以各地的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水平等为依据。产业结构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脊脉,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及国家宏观战略布局,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布局,而不同的产业结构对高职教育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具有不同的需求。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方的主导产业类型各异,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对高职教育会形成不同的需求。三次产业相互关联,在不同发展阶段依次推进。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性,各地产业结构越来越呈现集群式发展态势。产业集群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会形成人才需求链,比如围绕制造业会形成生产型服务业人才链,产品的上游与下游形成关联人才链:产业集群会集中形成对某一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又对其他专业人才形成排斥,所以要求高职教育学科体系不能大而全,而要小而精,要具有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的能力。
  
  
  (三)缩小区域差距,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显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这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公平理念。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平衡发展。
  不同区域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和教育机会市场的供需双方存在着不对等的现象,在经济落后地区,职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相反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果过于强调职业教育的比率,可能会造成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过剩,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2006年。中央财政开始第一次在国民经济计划中安排了150亿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2007年又进一步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在持续推进。但从总体上看,不同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国家应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和财政上的支持,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不同区域平衡发展,满足地方所需人才的合理配置。
  
  
  
  (四)放宽户籍制度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在我国。职校生劳动力市场缺乏流动性,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地域间的人口流动本身受到限制。职业学校毕业生由资源过剩的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流动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在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也存在各种限制。除了户籍制度外,不少地区还明文规定拒绝接受外省、市大学学历以下的应届毕业生。
  实际上,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学校毕业生资源过剩,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相对过剩。在现实中。一方面中等技术人员不足,而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市场所需技术种类的错位,另一方面是由于区域壁垒阻碍了高职生的就业流动。地区之间应对相互隔断的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予以敞开,放宽户籍限制,将大大有益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毕业生就业难和人才相对过剩的现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