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孟子》名段中的一处误解|孟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孟子》名段中的一处误解|孟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8:02 影响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出自《孟子・告子下》中的这段文字,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激励人们在逆境之中挣扎求索,自强不息。一般理解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全章中心论点,围绕这一中心,该段讲述为了使“是人”具备完成“大任”的条件,“天”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考验,让他们在困苦磨难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身心臻于成熟,进而有能力成为“大任”的合格施行者。但是,除了上述共同认识以外,对这段话的理解也存在不少分歧,争论的焦点在“行拂乱其所为”这一句中,“行”字应该如何解释,有人认为当释为“行为、举动”,也有人认为应理解为“即将、将要”。这些认识都有不当之处,以下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在这一句中,“行”字应当解释为副词“又、再、也”,理由如下:第一,全句主体由动宾短语构成,“天”为动作的发出者,是逻辑主语,“是人”为动作的受动者,是逻辑宾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拂乱其所为”是条件和手段,“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作用和结果。“行”字解释为“又、再、也”,保持了全句逻辑主语的前后一致,动宾结构的前后一致,陈述对象不发生变更、转换,语句衔接紧密,语气连贯,气势充沛,很能体现孟子散文滔滔雄辩的风格特点。如果解释为名词“行为、举动”,就改变了逻辑主语,短语结构也变为主谓结构,打乱了原本严整一致的句子结构,全句显得松散杂乱。第二,“行”字译为“又、再、也”,与前句中的“先”字相照应,构成“先……又……”的句式,不仅体现出动作的时间先后顺序,而且显示了一系列动作由心至身,再由自身修养至身外作为的逻辑顺序,由内而外,层次异常清晰。实际上,以个人修养为个体有所作为的前提,这种安排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与儒家先修身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贯主张相契合。“行”字译为“又、再、也”在明确地表明了这种内在层次的同时,也照应落实了前句中的“先”字。若译为“即将、将要”则“先”字失去了照应,不能清楚地标明这种层次关系,也导致前后句的语意不能贯通。第三,“行”字译为“又、再、也”的情况,在古诗文中不乏其例,比如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收录《孤儿行》一诗,其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上高堂,行取殿下堂”中“行”字当译为“又、再”;又如曹丕《与吴质书》中有“岁月易得,别来行�四年”,句中“行”字当译为“又”;再如唐朝贾岛《送去华法师》诗中有“默听鸿声尽,行看叶影飞”的句子,句中的“行”字也当理解为“又、再”;诸如此类不再列举。
   综上所述,我认为《孟子・告子下》这一语段中的“行”字应当解释为“又、再、也”更为妥当,全句译文应如下:上天将要把重任降临给这些人,必定先磨砺他们的心志,劳累他们的筋骨,饥饿他们的肌体,空乏他们的身子,然后又阻挠扰乱他们的行为,以此来触动他们的内心,坚韧他们的性格,增加他们所不具备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