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考场作文失利的心理因素初探】考场失利了的诗
 

【考场作文失利的心理因素初探】考场失利了的诗

发布时间:2019-01-25 04:42:41 影响了:

  考场作文失利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因素,也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常见的心理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恐慌 临阵怯场      心理恐慌、临阵怯场是指考生因缺少经验或知识储备不足,或心理状态不佳,因而过分胆怯,优柔寡断,对一些本来应该作出正确判断的文题反而捉摸不定,更不要说处理内容较深奥、背景较复杂、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的文题了。由于心理恐慌,使得考生无法明白命题人的意图,不能捕捉文题的有效信息,不能透过关键字词读懂文题的要求,致使作文偏离题意,或者写出的作文凌乱不堪,以致造成重大失误。
  要解决这种慌乱怯场的心理性失误,关键是要在练就扎实的基本功的前提下,平时多见识一些紧张考试的场合,多参加一些大型的考试,壮大自己的胆量,增强必胜的信心,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培养平静的心态,从而消除慌乱怯场的心理,做到处乱不惊,稳操胜券。
  
  二、心理松懈 误触暗礁
  
  心理松懈是指考生在处理经常见到的题型或题目、材料时,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了忽视具体考题的特殊性,对一些文章的主旨或者材料认识不深人、不深刻,于是不假思索,随意作出决定,从而导致大意失荆州的一种心理性失误。
  比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道作文题,看似平常实则有新的要求.切入角度是非常丰富的。可有的考生一见题目中有“路”,便对试题特殊性失去戒心,把文题当作了“路”大写特写。其实,“路”与“人与路”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内涵和外延不同,“人与路”的选材范围要小于“路”。“路”只涉及一个概念,而“人与路”涉及“人”与“路”两个概念,只有同时扣住“人”、“路”两个关键词.切入点才是正确的。
  要解决这一心理失误,就要避免疏忽大意、粗枝大叶,要保持头脑清醒,通过训练,培养对试题特殊性的敏感,提高比较分析和发现特殊疑点的能力,从而避免跌入出题人设置的陷阱。
  
  三、力求保险 缺少创新
  
  有的考生进入考场,总是力求保险,只要能保证立意准确,不偏题意,能够获得基本分就可以了。由于过分拘谨,缺少创新,没有激情,漠视灵感,结果是行文老套,结构呆板,情不自禁地滑向旧的模式和套路,甚至产生“套版效应”。如写“我的老师”,似乎只有老师深夜认真备课、冒雨补课、晕倒讲台可写。别的决不敢涉及。这种力求保险的做法,有时连基础等级分也得不到,别说发展等级分了。我们知道,创新是考场作文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作文时只有提出新的见解,或采用新的材料,或设计新的构思,才能悦人耳目,获得高分。有句话说得好:第一个用鲜花比喻女子的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要想当天才,就要打开心灵的窗子,接纳外界的新鲜空气,多与老师、同学、书本接触,广泛阅读名著美文,尽可能地博闻强记并强化各种训练,变自我封闭为主动开放,变孤陋寡闻为博学多闻,力避思维定势。
  
  四、盲目猎奇 弄巧成拙
  
  创新是写作的灵魂,一篇美文不应该是程式化和模式化的。但创新一定要与内容、思想、语言相吻合,否则,给人的感觉只能是不伦不类。盲目猎奇常常表现为:
  观点偏激。有的考生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社会,甚至以扭曲的心态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致使爱憎与美丑的标准出现偏误。
  形式古怪。有的考生盲目模仿另类作文。什么相声、快板、三句半,什么文言文,什么另类的应用文体,不作选择,盲目搬用。
  手法奇崛。有的考生以为作文直白则缺乏韵味,于是卖弄高明,片面追求含蓄、深沉,不惜一切手段地使用象征、隐喻,或者将感觉深处的判断藏在不知所云的所谓“博大精深语言”后面,把自己的观点、思想通过跳跃的逻辑推理表达出来,晦涩难懂,让阅卷人无法了解、揣摩文章的观点态度。
  纠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真实是文章的生命,真情是文章的动力。“新”是相对而言的,重要的是作者要把文体形式与所要表达的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作文也就有了生活的气息,感悟也会随之深切。另外,作为中学生,关键是要打好基础,熟练掌握几种常用的文体。在行文时一定要让所运用的材料或事例明白易懂,同时还要对中心多次点击,让中心一目了然。
  
  (作者单位:丰县王沟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