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大学课堂游戏100例【例谈导拨式语文课堂模式的构建】
 

大学课堂游戏100例【例谈导拨式语文课堂模式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9-01-26 03:49:58 影响了:

  所谓“导拨”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的,“教贵引导,点拨深入”。《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却不能忽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笔者在教学中是按如下方式进行导拨式语文课堂教学的。
  第一,一课一导学。“导学”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求用一页16开的纸列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和问题。这种做法介于当下流行的“导学案”和传统的“课前预习”的做法之间。当下的“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学习内容、检测落实、课后反思等部分组成,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删繁就简,设计“课前预习”和“课上活动”两个部分。“课前预习”包括一些重要的字词读音、作者简介和预习思考,而“课上活动”则是以问题的形式提示本堂课的课堂活动主线。语文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和感悟文本为主要任务,驾驭课堂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教师,而不是“导学案”,这是我们如此设计导学环节的宗旨所在。目的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轻松自觉地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这种做法也克服了传统的“课前预习”的盲目性。
  第二,一课一主问。每节语文阅读课都有一个主问题贯穿其中,其它问题和练习都由此生成,主问题贯穿全课,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主问题贯穿全课让整个语文课堂条理清晰,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轻松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们在设计《夏》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案的时候,抓住“作者笔下的夏的特征”这样一个主问题来展开,围绕“作者笔下的夏的特征是什么”、“通过怎样的画面来表现这个特征”、“作者是怎样来写这些画面的”这些问题展开,而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夏的特征”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提出的,因此“夏的特征”在这节课中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在这节课中就可以轻松地抓住学习的主要任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品的深刻含义,积累优美的词句。
  第三,一课一互动。互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外在形式,是“导学”和“问题”得以研究解决的一种方式。语文课堂的互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这些形式都可以在课堂上运用,不过这些互动都需要遵循如下原则:互动前的独立思考,互动时的平等对话和互相借鉴,互动后的小结和反思。对于“生本互动”需要做一下解释,“生本互动”主要指的是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中感到困惑的内容。例如,我们在解决《绿》这篇课文中“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喜爱之情”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适当的赏析,五分钟后,让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交流时每位同学向其他三位同学汇报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其他三位同学记录、思考、发表见解。讨论结束后,再给两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各自反思小结,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热情,也是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要求的体现。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互动仅仅当做一种形式,视语文课堂上的互动为饭后必喝的茶,只是为了妆点而不起实际作用。
  第四,一课一追问。“教贵引导,点拨深入”,所谓点拨即“点其要害,拨其迷障”。怎样点拨呢?追问是点拨的一种方式和方法。点拨教学法是安徽省特级教师蔡澄清老师首先提出来的,蔡老师对点拨教学法是这样阐述的:它的主要内容是“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它的核心要求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它的教学程序是“认识①(点拨)→认识②(点拨)→认识③(点拨)……”究其核心内容应该是点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层面上重新建构,这实际上是教学的目的所在,而追问应该是点拨的方法之一,也是有效的一种方法。语文课堂上由主问题展开的讨论,在讨论后进行全班的交流和汇报,这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追问的形式进行点拨,这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具深度和挑战性,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我们在讲到《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概括出了“阿基米德拼死护圆”这样一个事实论据,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圆是什么?”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再接着提出一个问题:“阿基米德为什么要拼死保护?”这样一来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清晰明了了。追问是教师的一种智慧,它需要教师对文本有深入的认识和深刻的见解才可以做到。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之所以爱上语文课的一个关键环节。
  第五,一课一小练。语文阅读课的训练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口头的、书面的,小活动、小比赛等等都在“小练”的行列中。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这个过程不同于以往课堂上在教师的讲授完成以后发一张讲义下去,让学生独立完成,或者还可以当堂打出分数排出名次的做法。本来“小练”这个过程也无需另列出来,因为它应该融入到整堂课的自始至终,把它另列出来是为了强调“小练”的重要性。老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练习的机会,比如,我们在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要求他们写下来,写成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可以写得完整点,写得美一点,这就是“小练”。比如,我们在让学生小组交流的时候提醒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见解说给同伴听”,这也是“小练”;比如,我们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时候组织学生对于菲利普夫妇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进行简短的辩论,这还是“小练”。“小练”有助于学生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构建他独有的认知体系。
  这五个环节在语文课堂上是环环相扣,而又环环相生的,即以“主问”带动“导学”,以“导学”引出“互动”,以“追问”小结“互动”,而“小练”融入在课堂的每个环节之中,整个课堂以学生的体验为主体。这样的课堂模式符合学生语文学习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然而课堂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我们的具体课堂中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设计对课堂模式做相应的修改和调整,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建立语文课堂模式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体验中学习知识。而“导拨”式语文课堂模式成功地推动了这一观念的深入,因而我们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示例:
  笔者以《夏》这节课作为实例来说明一下“导拨”式语文课堂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
  首先,教师以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文本中读出自我,读出疑问。
  其次,本节课抓住“作者笔下夏的特征”这样一个主问题来展开,围绕“作者笔下的夏的特征是什么”,“通过怎样的画面来表现这个特征”,“作者是怎样来写这些画面的”这些问题展开,而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夏的特征”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提出的的,因此“夏的特征”在这节课中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在这节课中就可以轻松地抓住学习的主要任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品的深刻含义,积累优美的词句。
  再次,老师要求学生:“文章写了很多的内容来体现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举一到两个例子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内容来表现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的。”五分钟后,让学生四人一组互动交流,交流时要求四名学生中每位同学都把自己的见解说给其他三位同学听,其他三名同学可以一边记录别人的思路,一边提出自己的见解,四人一组交流完成后再给两到三分钟的时间各人整理一下自己的笔记,然后全班交流。这样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加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然后是点拨和追问,在这堂课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追问的镜头,笔者引用如下:
  【师出示课件: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师:这段话该怎么读?
  生1:挑着、举着、匍匐前进、迸发,这些词需要重读。
  师:这些词为什么要重读?
  生2:因为这些词写出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表现了作者对夏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我们要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一生读,师稍作点评】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可以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1:麦子好像在说,你看我们快要丰收了,玉米和高粱在说,看我们已经有了丰硕的果实。
  师:很好。
  生2:玉米像老爷爷一样长出了胡须。
  生3:田间的麦苗载歌载舞,瓜秧们……
  师提示:看看匍匐这个词其实是在写他们像战士一样向前冲锋。
  师:融进你的想象再把这一句读一读。
  【一生读,师请学生点评,再请一生读】
  最后是小练,在这堂课上,教师让学生速读课文,齐读课文,点名读课文等等这些是读的训练。另外教师让学生把思考的内容写下来与同学们交流,要求学生写得完整一点,写得美一点,交流的时候大胆一点,大声一点,这是写的训练和说的训练。最后老师用《山亭夏日》来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这又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缪志峰,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东。本文编校:舒 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