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如何构建“自主学习”的体育课堂模式
 

如何构建“自主学习”的体育课堂模式

发布时间:2019-01-26 04:07:56 影响了:

  技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需要在学习方式上有所变革,特别是“如何把自主学习教学理念从理论上升到可操作的实践”是体育教学工作者应有的追求。本文试图从自主学习的有关理论出发,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对培养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一、体育课堂“自主学习”的有关理论
  1.体育课堂“自主学习”的定义
  以自主学习理论为指导、借鉴其它课程改革的经验并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吴本连和季浏两位教授把“体育课中的自主学习”定义为: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和练习方法,通过自我监控练习过程和及时评价练习结果等方式,在教师必要的示范、精讲和帮助引导下,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他们认为,构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的程序主体主要包括学生自己完成学习和教师帮助引导两个环节,其中学生自己完成的学习是核心,主要包括自定目标、自选练法、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矫正练习,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教学、情景导入、目标设置、精讲示范和答疑鼓励,为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
  2.构建“自主学习”的体育课堂模式
  综合上述理论及相关论文,我觉得“自主学习”体育课堂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师生共同活动的基础上的,其中学生的自主活动是核心。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创设有利环境,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更大空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会探索与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并从中促进个性的发展,发挥自我潜能,提高自我认识,培养自主精神和终身体育意识。
  二、如何构建“自主学习”的体育课堂模式
  1.课前准备阶段
  (1)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学生的“自主”是相对的,课堂教学是有指导的学习行为,绝不能因为提倡“自主学习”,就放松老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因此,要求教师要明确目标与任务,预定运动量和运动负荷,设计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尤其在安排练习时要有针对性地指导。
  (2)自主学习的课题要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自主学习课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相适应。如果教师布置的课题过深过难,超越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就无法进行,学生就茫然不知所措,如果课题过于简单容易,则会导致自主学习的幼稚化和流于形式。
  (3)教师应适当地去引导学生。体育课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对于不同项目的教学,我们要采用合作式、竞赛式、游戏式等各种手段,努力促进学生达成目标,我们在运用自主学习时,应视其各种情况去分析处理,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更高的效率。
  (4)关注个体差异。毋庸置疑,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差异性,他们都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在体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所以教学中不可一概而论,应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体现因材施教,这样我们的体育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
  (5)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安全。教师必须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安全。为此,要对运动器材进行认真检查,安置好保护器材,向学生传授自我保护和互相保护的方法,维护好教学秩序等,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教育学生要互相关心,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营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以免学生特别是体育差生,在心理上受到伤害。
  2.课堂自主学习过程
  (1)根据技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定,允许学生选择不同深度的同一项目,结合项目特点,可设计分级教学的管理模式,鼓励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学最多的知识与技能,尽早掌握较高水平的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所有的开设项目内容均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两种类型供学生选择。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提高班分为2~3个层次,依据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课内教学计划,教学时先分层次授课,以练习各层次的基本技术为主,而后,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互练习,发挥学生之间相互“传、帮、带”的作用。在不同层次之间可实行弹性调整,进步较快者可进入高一层次,停滞不前者降一层次。对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可给予加分奖励。实践证明,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方式是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劳动。例如:模仿参加世界杯球赛,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球队队员,拉拉队队员,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学生做裁判员,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共鸣。学生们在这种无拘无束的课堂中表演及创造,会更加出色。
  (3)自主式的准备活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勇于创新的空间。如在篮球单元教学时,各学习小组讨论并创编出多种练习方法,有的小组将街头篮球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到练习中。因为街头篮球的动作花样多且好看,这也激发起其他同学学习的兴趣,在练习中互相学习、互相比赛谁的动作最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准备活动既使身心得到了准备,又锻炼了球技,大大提高了身体准备的效率,有效地降低了运动损伤的发生机会。
  (4)设置专项训练。对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如“自己练习”、“自提问题”、“小组活动”等,学生在开始时都不是运用自如的,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需要进行专项训练,设置专项训练课,如:“练习指导课”、“自我提问练习课”等,专门教给学生方法,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以赛带练,赛练结合,赛中求学,教师指导、传授为辅,经过练习形成能力,最后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5)实现教学主体间的多向交流。以往的体育教学多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则是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主的活动。比如,在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独立运球,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彼此的运球经验,分析产生的问题,这是学生之间的初步交流。而在以小组为单位的练习过程中继续组织学生彼此间进行相互学习与探讨,其间教师再适时地给以补充、点拨,学生便会在讨论与实践中深化认识,完成学习。这样的交流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6)开设攀岩、定向越野、高尔夫等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随着社会健身、娱乐、休闲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而是热衷于攀岩、定向越野、高尔夫等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体育课应多开设这类运动项目,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7)设置学生的自我监控系统,以保障学生自觉地有责任感地进行自主练习。自我监控的常用方法是采用开列“自我提问单”。在个人自学时,学生可以用提问单随时在自己的练习过程进行提示和调节。如在篮球内容教学“个人自练”中的提问:①我会运球吗?运球有哪些方法?②我会投篮吗?怎样才能投进篮筐?③我会传球吗?怎样才能接住球?④我投不中篮,想办法解决了吗?⑤我能抢到篮板球吗?⑥我看过“NBA”、“CBA”球赛吗?查阅有关资料了吗?
  在小组讨论、汇报、展示时,教师要提示学生:小组练习、展示时,你应怎样做?也就是重申小组练习方法和展示的要求。如:①对展示者的要求:你在展示时才能使别的同学看得清楚、明白,并从中学习到不会的动作。这样创设情境,改变过去的“练者无意,看者有心”,练者心中没有观众,只管自己练,不管别人是否能看得懂和看得清楚的现象,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展示的目的性、对象性、兴趣性都有了,哪还有汇报展示不好的。②对看者的要求:你怎样看别人的汇报展示,才能学会你不懂的部分?或别人展示时你应怎样做?这样提示改变了过去的“练者有意,看者无心”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社会人的能练、会练、善练的能力。
  (8)设置评价激励机制。实施由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与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综合的体系,评价激励把定期与不定期结合,内容相对稳定,技评、达标、体质测试、出勤情况、竞赛成绩等综合素质的考核,突出进步幅度,追求差异发展,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3.课后巩固练习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已有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各种拓展性的练习(如竞赛、游戏等),例如指导学生用追逐跑的游戏练习法提高跑的能力,以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拓展能力。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实践性的巩固,例如学生学习太极拳后,要求学生回去教给家人,这样会有效地巩固知识。
  三、构建“自主学习”的体育课堂模式的作用、意义
  1.教师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式教学,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组织者,也是辅导者、答疑者及服务者,有教学计划,但不拘泥于计划。
  2.注重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与体验
  以体育为手段服务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学会健身、健心,学会做人。
  3.自主学习课堂体现的不仅是接受,更是在目标引领下的一种“自悟”
  在这种“自悟”过程中,学生自己探索与发现体育学习的规律,领会与掌握学习动作的要领与方法,克服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最终在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形成丰富的情感,继而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得到提高,自我价值观得以形成。
  4.从长远意义上看,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早在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21世纪人们生存需要的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把求知放在首要位置,而学会求知的核心就是自主学习。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技工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