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从陆游的《关山月》探析其爱国情怀 陆游词论文
 

从陆游的《关山月》探析其爱国情怀 陆游词论文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5:14 影响了:

   内容摘要:陆游的《关山月》是一首体现陆游爱国思想的佳作,通过对该诗的赏析,进一步研究分析陆游的“至死不变以身报国”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陆游 《关山月》 爱国情怀
  
   在词家辈出的宋代,有一个人却是因写诗名垂千古,这就是陆游。陆游在南宋诗坛的地位可以用一个故事来说明。有一天,宋孝宗问宫人:“当今之世,有没有跟唐朝诗仙李白一样的诗人?”宫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出陆游的名字,从此陆游就有了“小李白”的美誉。
   陆游的诗歌创作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爱国主题贯穿了陆游60年的创作历程,并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关山月》就是一首强烈体现陆游爱国思想和爱国情怀的佳作。
  《关山月》 陆 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陆游以“燕饮颓放”的罪名,被再次免官,闲居成都。而当时宋朝大片土地被金人占领却不能收复,陆游对此感慨不已,用乐府旧题写下了《关山月》、《出塞曲》、《战城南》三首诗,自成一组,表现了诗人谴责朝廷议和、要求恢复中原的爱国精神。
   《关山月》本是笛曲,原来以边塞为题材,主要抒发从军战士怀人思乡的情感。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到:“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奈)金闺万里愁。”陆游的这首诗却从三个画面展开,即和戎下诏的统治集团、边塞戍楼的战士和中原忍死的遗民,使诗的内容和境界更加丰富和拓展,思想意义也更为深刻。
   画面一:高官乐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这一画面是从南宋统治集团写起。写降而合议后文恬武嬉,武备松弛的局面。
   和戎诏是指宋朝皇帝向金求降的诏书,即“隆兴和议”。“隆兴和议”又名《干道和议》,是南宋与金继“绍兴和议”之后签订的第二个屈辱和约。宋孝宗赵�继位之后,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采用主战派,积极备战,可是张浚北伐,却遭到了符离之败,这为主和派抓到了把柄,他们暗示金人出兵两淮。南宋被迫在隆兴二年(1164年12月)与金签订了《隆兴和议》。该和议与“绍兴和议”相比主要是在以下方面有所变化。
   (1)张浚被杀把原本向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金为叔,宋为侄。
   (2)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称「岁币」,银绢从二十五万两、匹改为二十万两、匹。
   应该说,隆兴和议使宋金之间旧的不平等关系有所改变,但对南宋仍是一个耻辱的和约。
   1164-1176年,从签订隆兴和议到陆游写这首《关山月》时,已整整十三年,(在这里说十五年是取其整数)从那时起,统帅兵马驻守边境的将军们白白地死守在边境,无仗可打的他们只有看着大片河山沦陷而不能收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南宋朝廷已经下诏和议了,这些统治者们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只为了自己的安乐与享受。关山外是“将军不战空临边”,关山内的达官贵人们则是“朱门沉沉按歌舞”。“朱门”一句将笔触从边境转到关山内,这里是后方,“朱门”二字是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面对金人入侵,半壁河山沦陷的惨痛局面,这些达官贵人们想的不是怎样去收复失地,而是整天地轻歌漫舞、浅斟低唱,想着怎样地去享受这种歌舞酒绿的奢靡生活。即使现在不能打仗,也应该积极备战,操练军队,一旦时机到来,就可以挥戈上阵,收复河山,而不是让那些用来抗敌的战马,杀敌的弓箭,肥死在马厩里,朽断在仓库里。 “厩马肥死弓断弦”既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也是再一次证明这些都是和戎诏下的结果。可见,那些文臣武将们根本没有一点忧患意识,只会苟且偷安,每天是过着“只把杭州作汴州”的醉生梦死的生活。
   画面二:战士怨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画面由关山内转到边防战士,写守边战士报国无门,老死边疆的悲愤情感。
   由于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无法收复,战士们只能长期驻守在戍楼,既无仗可打,又不能怀乡会亲,从青春年少熬到了苍苍白发,心中是何等的郁闷、凄凉!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凄清苍白的月光下,听着一声一声的刁斗报时,寂寞无助地过着毫无意义的日子。“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他们希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夙愿。可是这种壮志和愿望却难以实现,他们只能用哀怨和悲凉地笛声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可是那些达官贵人们,他们只知道在朱门中载歌载舞、逍遥快活,怎能够听懂并理解边关战士笛声中的含义呢?望着死去同伴的累累白骨,活着的战士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前途未卜地老死边关,怎能不悲从心来呢?
   画面三:遗民悲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画面又从边防战士转到了关山外的遗民,写他们盼望恢复却连年失望的痛苦。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这两句是说,历史上虽然也曾有少数民族入侵过中原,但从来没有让他们长期盘踞,以至于传宗接代的?诗人在这里既表达了敌人总有一天会被赶走的坚定信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妥协政策的谴责。因为,在南宋统治者和戎投降政策下,金人四代相传长期盘踞中原,甚至不断南侵,威胁南宋,金海陵王完颜亮更是做着“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美梦。面对这种局面,宋人却无力恢复失地、统一祖国。诗用反问句式表达作者的满腔愤慨。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遗民们饱受外族蹂躏,生不如死,可是支持他们生存下去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呢?就是希望有一天南宋军队能够挥戈北上,收复失地,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可是他们的愿望却始终无法实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年年盼望,却年年失望,空望着南方,他们怎能不伤心落泪呢?怎能不泪痕满面呢?这泪痕是对金人残酷统治和南宋朝廷和戎政策的无声控诉。
   这首诗以月夜统摄全篇,思想深刻,感情充沛,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和抗战爱国将士和遗民的同情,诗风沉郁苍茫、悲凉激越,有一种摧人泪下的力量。
   可以说,《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
   在陆游八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爱国激情始终不衰,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家庭教育分不开的。陆游不到两岁时,就遇上了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耻。北宋靖康元年11月(1126年)间,来自北方的女真族金朝军队攻破宋朝都城东京(又称汴京)(现开封)。第二年4月(1127年)掳走北宋皇帝宋徽宗、宋钦宗,以及近乎所有皇族、后宫、官吏,甚至首都平民超过十万人的重大战争灾难,北宋由此灭亡,由于事件发生于宋钦宗靖康年间而得名,史称“靖康之变”。陆游的父亲陆宰虽然是朝廷高官,却是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一直教育陆游不要忘记靖康之耻。这些都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陆游非常注意学剑术学兵书。20岁时,他就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使陆游早年积极支持张浚北伐,中年则从军南郑,晚年又支持韩�胄北伐,即是赋闲成都,他也一直没有忘记收复中原,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关山月》。
   “至死不变以身报国”,陆游的爱国热情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也没有停止。“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多么赤诚坚定的爱国之心啊!
   陆游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始终占据他诗歌创作的主要位置。在他那留存的近万首诗歌中,爱国主题是永远不变的主线,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更是陆游诗歌中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
   朱自清先生在《爱国诗》一文中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类: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他认为:“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陆游的诗不仅在当时,也给后世的诗坛以深刻的影响。梁启超先生在《读陆放翁诗》中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把陆游的诗用来鼓舞民族的斗志。
   过去,今天乃至将来,陆游的诗以及他至死不变的爱国情怀都是我们及我们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刘艳,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副教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