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柔性”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课
 

[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柔性”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课

发布时间:2019-01-29 04:09:13 影响了: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柔性教育;刚性教育;安全;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B)―0042―01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行的是“刚性教育”,即是非、曲直、善恶完全对立,对比鲜明.非黑即白。这在理论层面上培养了小学生一定的辨别能力.但在实践层面上却显示出学生缺乏变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缺陷。当今社会,很多事情难以用简单的道德准绳去判断,教师不但要让小学生形成基本的辨别能力,还要适当地加入“柔性教育”,刚柔相济,发挥思想品德课程更大的作用。具体来说,思想品德课教师有责任做到以下两点:一要教会小学生“安全”成长,二要引导小学生“智慧”成长。
  
  一、“安全”成长是让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首要任务
  
  复杂多变的社会已使小学生的安全问题不能仅仅归属于校园和家庭、教师和父母这么简单,还要让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具备灵活机智的头脑.妥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须向小学生输入的思想就是: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在能力范围内考虑事情的应对方法。
  “刚性教育”指出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但“柔性教育”应指导学生分清助人为乐的对象和场合。例如,教师应教给学生在遇陌生人求助时,多数情况下应保持一定的警戒心,盲目的热心可能会将自己置于危险当中,或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刚性教育”倡导邪不压正.对生活当中的不合理乃至违法现象要勇于揭发。敢于斗争,但“柔性教育”应引导学生注意斗争的方法和手段。
  在指导小学生“安全”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不能只列举社会上的反面事件,强调社会的险恶性.让学生心生恐惧,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会产生为避免麻烦,最好凡事都袖手旁观或能躲就躲的冷漠心理.导致学生逐渐丧失社会公德心,失去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让学生分不清方向,产生迷惑。某件事情是该做还是不该做,该做时有哪些正确的做法,不该做的原因又是什么,哪种情况下不该做的事能转化成该做的事等,教师都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指导小学生“安全”成长。
  
  二、“智慧”成长能让小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
  
  当下我国教育的整体情况仍然是重智育,轻德育与美育,思想品德课被认为是小学生课程中最不重要的课程。对于一些现实社会中有可能被小学生接触到的“道德争议”问题,如果教师采取不闻不问,或者避而不谈、轻描淡写的态度,轻者使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失去兴趣,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从而使思想品德课重要的德育作用被逐渐弱化;重者不能满足小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学生在自行理解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从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这样,学生想学的内容学不到,学到的知识又不能拿来用,会逐渐与社会生活脱节,从而产生的后果如思想僵化、行为偏颇等都不是人们愿意看到的结果。
  “智慧”成长教育有助于小学生理性思考问题,获得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对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塑造有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并保持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对小学生德育培养的敏感性,以高度的负责态度关注小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德育工作。教师可以把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教材中的案例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道理,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关注与小学生有关的热点新闻和话题,通过情景模拟、现场演练、集体探讨、自由发言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智慧”成长的教育。
  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将教材中的“刚性”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柔性”经验相结合,那么思想品德课程所起的教育作用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