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在为祖国冒尖的路上]祖国,在科研创新的路上
 

[在为祖国冒尖的路上]祖国,在科研创新的路上

发布时间:2019-04-09 04:43:59 影响了:

  博士学位获得者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日,西德慕尼黑大学动物研究所的会议室里,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国科技生正在用流利的德语进行博士论文答辩。他沉着、准确无误地回答着圆桌旁四位教授的提问,以优秀、突出的成绩,获得了西德一级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一霎间,候在门外的德国教授、同事们蜂拥而入,一顶预先秘密做好的博士帽扣到了这位中国科技生头上。德国朋友们有的握手,有的献花,有的同他亲切地拥抱。在热烈的祝贺、赞扬声中,主考斯莫拉教授举起了酒杯。他说,在德国,完成博士论文一般需要四年。郭爱克先生两年就走完了四年的路。他勤奋、努力,是我们德国同事学习的榜样。
  这是新中国派出的留学生中的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他,郭爱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实习员,是我国教育部一九七七年派往西德进修学习的科学工作者。
  不久,西德慕尼黑的一家报纸以“勤奋的中国人”为标题发表报道,并刊登郭爱克的照片,热情地赞扬了他以勤奋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在短期内获得博士学位。我国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五十年前曾在德国获得过博士学位的贝时璋教授拿着西德报纸,激动地不断说:“不容易,不容易,德国考博士是严格的。这是新中国培养的,我们自己的人才!”
  是呵,不容易。郭爱克能在短期内获得博士学位,曾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今后,他还能不能攀登新的峰巅,面前还有多少崎岖坎坷?从中,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冻不死的“理想之花”
  郭爱克出生在沈阳市一个普通职员的家庭。家里贫困,连把雨伞都买不起。他每天清晨带着饭盒徒步一小时上学,放学回家就背课文,跪在地上、沙上练字。清贫的生活,反倒铸成了他争强好胜的性格:他要求自己德智体样样都比别人强。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争强心又渐渐溶成了一个庄严的理想。五六年,党号召向科学进军,共青团员郭爱克也开始自己设计自己了。他立志长大献身科学,对祖国有所贡献。可第二年,却批起“个人成名成家”、“白专道路”来。郭爱克连着好几天晚上睡不好觉:自己设计自己,是不是资产阶级思想?为祖国出头冒尖算不算“个人成名成家”呢?想来想去,他问自己:“学识上过不了硬,谈什么‘青春献给祖国’?自己思想深处根本没有什么‘个人成名成家’的奢望啊!”
  风浪中,郭爱克没有颠簸。他明白,要起飞,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任祖国挑选。他以门门五分的成绩被保送进高中,又以门门五分的成绩保考留苏预备生,出国到莫斯科大学深造。在莫斯科大学生物系学习的日日夜夜里,郭爱克把报上刊登的长诗《雷锋之歌》夹进日记本,贪婪地吸吮着养分。一九六五年,他入了党,带着外语和专科优异的成绩回到了祖国。车进北京站,他激动得真想振臂高呼。党帮他插上了翅膀,迎着阳光,他该展翅高飞啦!
  可是,现实生活却是这样展现在这个满怀热望的年轻人脚下的:他来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报到,刚放下书包就参加了四清工作队。紧接着,又是*****:研究所瘫痪了,科学家成了“反动权威”,搞科研成了“白专道路”。严酷的现实和自己的理想尖锐地对立着。研究所里,有人热衷于造反,有人成了逍遥派,学木工、装半导体……书本不值钱了。郭爱克把从苏联带回的精装俄文书送到旧书店,全部当成废纸,一大捆还卖不到两元钱。旁边有人嗤笑说:“拿着钱,你去喝碗豆汁去!”
  “卖书?喝碗豆汁?”郭爱克心上象被刺了一下。在国外,他什么也舍不得买,就带回两木箱书呵!想起自己的理想、抱负,不由得一阵心酸。现实如此,还如何设计自己呢?峭厉的寒风中,郭爱克思索着、踯躅着,又去跑旧书店了。不是卖书,而是买书。半
  个月内,他很快在人家卖掉的旧书中配齐了一套英俄、德英、德俄各种词典的工具书。郭爱克的俄文基础打得比较好。为了找到语言之间的互相规律,他从中文、俄文学英文,已经“开了一扇窗户”。现在,他又把《袖由珍德俄词典》装进口袋,无论理发、买菜,走到那学到那。一九七0年,他进了科学院五七干校……在那最冰冷的季节,“理想之花”仍然没在他心灵中枯萎。搞不了实验,那就继续打基础。他不信:长硬了翅膀,会永远没有飞向蓝天的机会?
  年年月月,郭爱克在盼着“起飞”的那一天。可是,那些年朔风凛冽,倔强的种子怎么出头冒尖呵!大学毕业后的十一年,郭爱克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他一心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为了这熬夜加班、刻苦努力,可十一年后,他却还没能真正深入到他在大学学过的那个专业的科研领域!
  十一年呵,青春年华,最宝贵的时刻,就这样逝去了。人生有几个十一年?郭爱克望着天边,真想大声发问:祖国,难道你就不需要科学了吗?!
  谁来回答他呢?那些年月谁不是这样走过来的!
  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
  当然,祖国是需要科学的。暴雨过去,天空还会那么晴朗。
  粉碎“四人帮”,科学得解放。一九七七年六月三日,郭爱克作为我国首批和西德科学交流的科学工作者,离开北京去慕尼黑大学进行为时两年的业务学习。他登上飞机舷梯,不由得想起十七年前出国念大学的情景,想起了屠格涅夫的一句名言:“没有一种不幸可与失掉时间相比了。”失掉了的时间,怎么把它追回来呢?
  在西德,经过一段德语学习,郭爱克来到了慕尼黑大学动物研究所。慕尼黑大学的生物控制论和仿生学学科在世界上负有盛名,老所长福利斯教授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蜜蜂舞蹈语汇”的开拓者。福利斯的继任人奥特鲁姆教授是感觉生理权威。奥特鲁姆七十多岁了,一见郭爱克,就高兴地把他拉到身边,告诉他:二次世界大战前,他曾认识过一个中国科学家,彼此建立过深厚的友谊。奥特鲁姆把郭爱克交给了他的学生,主持生物控制论研究组工作的斯莫拉教授,让他当郭爱克的导师。
  从此,郭爱克就在慕尼黑大学开始了他的学习和工作。研究所专门为他腾出了办公室,斯莫拉教授每天陪伴着他,形影不离。一天,散步的时候,斯莫拉教授说:“郭先生,想不到你的德语说得这么流利,能读英语吗?”
  “英语文献我能比德语念得更快一些。”郭爱克回答说。教授不会知道,为了攻德语,光是出国前集训这一年,他的体重就由120斤降到了106斤。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