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构建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特质
 

构建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特质

发布时间:2019-04-16 04:40:28 影响了: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理念导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人格教育是高校“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载体。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以人为本理念与人格教育方式有机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关键词】高校 人格教育 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51-03
  一、“以人为本”理念下人格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近几年教育观念的更新,改革和创新的焦点在“以人为本”。在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关键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直接塑造学生思想素质的主要环节,凸显“以人为本”理念,就能够为学生的成才提供最为广阔、最为宽松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空间,也能够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这些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迫切需要高校尽快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并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出发点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归宿和根本。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其本质就是育人。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充分表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确立“以人为本”理念。
  (二)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革新的践行
  大学生正值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也是自我发展和个性彰显最活跃的时期。加之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父母、长辈的呵护关爱,乃至是百依百顺,形成—个普遍的性格特点,是以自我意愿为核心,凡事强调自我,突出自我。与此同时,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方思想观念的渗透,个人主义在大学生中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讲究个性的张扬、个人欲望的满足,但却普遍缺乏一种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更不善于从他人角度去思考问题。另外,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经济状况、社会背景的家庭,不同的成长经历、自身的心理特点,使得每天朝夕相对、全面交往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较为激烈的冲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确立一种正确的观念,调整好心理状态,提高思想境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真正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智力和技能的形成,而且是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人格教育与传统教育是有所区别的。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人格教育着眼于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它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保持对周围环境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使学生能够解决自身问题,从而自立、自助,形成健全人格。
  人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从而为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个人主观条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人格品质修养为前提条件,在良好和健康的人格品质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思想政治品质。但是,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偏重于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认知的灌输,忽略了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良好的心理基础,失去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社会效应,从而偏离“以人为本”理念。
  二、高校“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人格教育的导入
  人格教育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渗透到德、智、体、美、劳诸类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因此,在“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导人人格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价值的科学定位,不是定在专业知识上,而是定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传播知识,增强生活及生存能力,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并非全部。教育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如果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这是十分危险的。因此,教育者应该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把自己和学生置于同一个平台上,除了自身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外,还要以大学生的视角不断调整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真正起到楷模和表率作用。
  (二)品德认可向道德教育的转变
  “品德认可”是浅层次的引导、激励,“道德教育”是深层次的责任、指针。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于大学生中的道德失范现象,不要完全否定,而是否定下的引导教育,变否定为激励。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把大学生学习活动量化成分数。高校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习惯把成绩、积极性、能力等作为评价一个大学生“好坏”的标准。对此,我们的思路应跳出一味的“量化”,而是寓教育于各种有益的交往活动之中。通过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
  (三)重视人格缺陷者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
  培养学生一个人能否成才,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往往非智力因素起主导作用。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是对人性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因此,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主导作用,致力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自信自爱的精神、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特别是要从传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多关注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法律意识和思维方式的教育。
  由于受不良成长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自身固有的人格缺陷可能诱发出一些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倾向,如任性、脾气暴躁、攻击性行为、多动与冲动、说谎、恐惧、焦虑等。对于已经出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要通过适当的心理咨询与行为训练来加以矫正。对于那些尚未出现问题但处于边缘状态的学生,要及早预防。通过人格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和谐发展的人际交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