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英语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37所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英语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37所

发布时间:2019-06-17 03:57:53 影响了:

  摘要:英语教学的优劣关系到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成败,在合作办学中处于关键地位。然而,当前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急需从招生政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129-03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由中国教育机构和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国外教育机构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满足部分学子不出国留学的教育需求。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至2012年2月22日止,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实施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已达到467个。英语教学的优劣关系到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成败,在合作办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所处的困境,指出了走出困境的出路。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中外合作办学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特长,而且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能够适应到国外大学学习和在跨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按照教育部有关课程引进的三个“三分之一”的要求,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中方学校引进的外方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应至少占全部专业课程的三分之一;由外方教师面授的专业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应至少占所有专业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2]外方课程大多采用外方原版教材,用外语进行教学。学生要想顺利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良好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为了获得外方学校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学生必须参加规定的外语考试(如雅思),成绩达到一定的水平。从合作对象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英语国家。因而,英语教学不仅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合作办学中处于关键地位。
  二、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所处的困境
  1. 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经历了约30年的发展历程,规模有了很大扩张,办学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但因其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尚未成熟和完善,不同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存在以合作办学之名提高收费标准且实质上和普通专业相差无几的现象。因而,中外合作办学这种办学模式的社会认可度整体不高。其本科段专业一般放在本科三批招生,专科段专业一般放在高职高专二批招生。大多数学生是出于无奈才来学习这种专业,他们的高考成绩与同批次录取的普通专业的学生相比普遍较差,多数在省定录取控制分数线左右。另外,由于当前生源竞争激烈,多数举办合作办学专业的高校为了能够完成招生计划,对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不作任何限制,致使被录取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英语高考成绩不及格。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该高校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2011年共录取681名考生,总分在省定控制分数线(按文科455计)以上的考生有371人(占54.5%),在省定控制分数线以下的考生有310人(占45.5%);英语成绩及格的有430人(占63.1%),不及格的有183人(占36.9%)。中外合作办学专科专业所录取学生的总体英语成绩更为糟糕,仍以上述某高校为例,在2011年所录取的704名专科生中,只有12人高考英语成绩及格,及格率仅为1.7%,40分以下的有286人,占40.6%,英语总评成绩仅为47.22(注:满分为150分)。不仅如此,大量事实表明,英语入学成绩差的学生一般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合作办学专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记忆和操练,基础不好而又缺乏耐心和毅力的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最后放弃英语学习。那么,是降低人才培养标准以适应学生实际水平,还是提高录取标准以保证培养质量呢?这是合作办学的决策者必须首先加以考虑的问题。
  2. 英语课程设置的困境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基本单元,要切实落实培养目标,必须构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与非外语类普通专业相比,合作办学专业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理应设置有别于普通专业的英语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应涵盖听力、口语、语法、阅读、写作、翻译、英美国家文化和专业英语,体现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阶梯性,而且需要达到一定的课时数。然而,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专业仍然是专业教育,不能通过削弱专业教育来达到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这样,在不减少其它课程课时量的情况下增加英语课程,就会导致合作办学专业课时量远远大于普通专业课时量的问题。据调查,河南省某高校合作办学专业周课时量达到35节,学生不堪重负,怨声载道。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和教学成本,有的学校只开出了大学英语和英语口语两门基础英语课程,与普通专业相比仅多了一门英语口语,培养熟练掌握英语的国际化专业人才这一目标很难落实。合作办学专业究竟应该开设哪些英语课程?这些课程如何进行整合?每门课程开设多少个课时?这些问题至今依然困扰着合作办学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
  3. 中外教师不能适时调整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
  国内教师习惯采用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过程,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3]使用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能够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学生对接受的信息很难真正地理解,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学生认为中方教师讲的课和中学教师并无多大区别,激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外籍教师大多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一般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而,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学生习惯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外教课堂氛围看似活跃,但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内容杂乱无章,讨论常言之无物,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保证。[4]如上所述,每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各自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不在于教学模式本身,而在于中外教师不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等适时调整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缺乏变通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