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9-07-07 03:53:25 影响了: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特定意义上讲,两者的地域空间相同,实施主体相同,目标一致。它们是互为依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农村建设;关系;依托;促进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2—0154—5
  我国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研究工作如火如茶。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系统地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要求与基本途径。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轰轰烈烈地展开。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学者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研究。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保护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述或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物质遗产而言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表述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与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筑、文物、古迹遗址等一样成为人们集中有限精力努力抢救保护的对象,是因为它们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因而具有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特征。当然,与物质文化相比,口头与无形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特点,即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述特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和“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工作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更是明确指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基于此,笔者以为,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等工作原则的前提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应遵循以下三个重要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原则。重视和保护那些承载传统文化并直接关涉其继承或消失的民间艺人;依赖并调动广大民众进行共同保护;保护工作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二是整体性原则。保护工作要尽量涉及遗产的所有表现形式并对其实施保护;注重对遗产的文化空间及其整体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注意对相关遗产包括物质遗产的综合保护。三是长期性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通过一场运动或短期突击行为解决问题的,而是要通过几代人甚至世世代代的努力才能使它们在得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传承和发展。
  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同时,要卓有成效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也就是说,要在全面调查、记录、建档的基础上,建立起国家、省、地、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性项目名录认定体系并加以重点保护;此外,要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保护,如建立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等。尤为重要的是,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与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意见》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文件还具体提出了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任务与要求。其中,经济建设的任务与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循环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文化建设的任务与要求是“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建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社会建设的任务与要求是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从根本上讲,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更好地实现农村现代化,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统一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对应于物质文明建设,其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的有效转型以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对应于精神文明建设,其首要任务是提高农民素质,主要表现为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形成健康文明风尚;“管理民主”对应于政治文明建设,其首要任务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主要表现为引导农民积极参政议政并探索民主管理的多种实现形式。也就是说,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