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实价值及基本内涵]90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实价值及基本内涵]90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

发布时间:2019-01-21 04:07:52 影响了:

  摘要: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性选择,也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思路。创业教育的内涵包括启发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建构创业知识结构、激励创业实践和完善创业心理品质。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及其相应实践活动的教育。从1997年开始,我国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高校的育人目标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比,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还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困惑尚待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实价值
  
  1.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强调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明确提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新、创业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灵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是21世纪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指针和理性选择。高校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创造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作为己任,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对高校的期盼。
  2.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的重要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面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更趋白热化。而同样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率不到1%,这与西方国家30%的大学生创业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创业方面我们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曾专门强调,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也指出:“高等学校要大力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省级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难题,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无疑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3.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我国有效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创新与创业是知识经济的具体体现,也是知识变财富的主要渠道。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创新,就必然会受制于人。大学生作为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即将成为各级领导干部队伍的后备军和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并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创新、创造和创业,成长为卓越的管理人才、知名企业家、高级经营者,成长为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栋梁之才、领军人物,中国才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才能赢得未来。
  4.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提升自身价值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历来被看做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最富朝气、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大学生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那么中华民族也将失去发展的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绝不仅仅是希望创业的大学生才考虑的事情,即使是在其他岗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应怀有创新之“心”和创业之“志”。大学生要把实现自身价值与国家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以自觉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广阔的全球视野,勇做自主创业的先锋、时代进步的楷模,在社会大舞台上释放自己全部的激情和创造力,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青年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1.培养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如需要、兴趣、动力、理想、信念等。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创业意识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业实践的诱因和动力,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并有计划地锻炼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实施创业教育要立足于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创业的意义,更新就业观念,敢于承担风险,敢想敢做,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变适应市场为开拓市场,自觉主动创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2.激发创业精神
  按照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定义,创业精神就是一个人不以当前有限的资源为基础而追求商机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业精神代表着一种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创造资源的行为,而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创造新企业,或体现在创新上。因此,创业精神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没有资源创造资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用有限资源去创造更大资源。”真正的创业者并不是为了追求个人财富,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是把创业当做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3.建构创业知识结构
  创业不是做无本生意,创业需要“本钱”,这个“本钱”就是系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创业知识是一种复合型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政策法律知识等。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投身市场实践。在信息时代,高校还要向学生传授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树立并践行“终身学习、学习终身”的理念。
  4.完善创业心理品质
  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对创业者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带有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条件,是支撑创业者在艰辛的创业道路上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在于让大学生锻炼和发展坚定的创业信念、积极的创业心态、顽强的创业意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竞争的斗志、永不言弃的毅力等,能够正确应对创业实践中的困难、挑战、风险和挫折。
  5.激励创业实践
  实践是联系“知”与“行”的桥梁,是促进由“知”到“行”的转化途径。创业实践是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高校创业教育要积极为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创造条件,如开发兼职岗位、设立创业园区等;要大张旗鼓地激励、表彰创业活动中的优秀典型,既让他们“口袋中有实惠”,又让他们“头顶上有光环”,以便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勇于创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贺建民,郭永强.构建地方院校创业教育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3~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责编:路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