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无疾而终寿终正寝高考 高考语文选择题应该寿终正寝
 

无疾而终寿终正寝高考 高考语文选择题应该寿终正寝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9:47 影响了:

   分析一下2010高考命题,我们发现选择题仍然占很大的分量。笔者统计了一下,选择题达30分以上的省市有14个,占分比例超过20%的有15个省市。作为高考命题,语文选择题能公平、公正、有效的选择人才吗?选择题这种命题形式在信度和效度上能达到高考命题的要求吗?笔者以为高考选择题不能有效地考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命题形式应该寿终正寝。
   首先我们要思考一下,高考语文要求是什么?
   2011年高考说明要求“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据此,高考语文选择题应废弃的理由如下:
  
   一.选择题不能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是考查了学生的筛选判断能力。
  
   近几年来,高考的语言运用题,主要有语音辨析、成语运用、病句辨析、语言连贯等,均以选择题来考查。比如2010年全国卷I第1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行伍(háng)名宿(sù)恶贯满盈(yíng)厉兵秣马(mù)B.倾轧(zhá)不啻(chì) 补苴罅漏(xià)荆钗布裙(chāi)C.巨擘(bò)河蚌(bàng)得不偿失(cháng)莘莘学子(shēn)D.解剖(pāo)羁绊(jī)火中取栗(lì)感慨系之(xì)
   语音题用选择题考合适吗?很显然不合适。就语音题来说,最有效的考试形式应该是口语测试,可以像英语口语测试或普通话测试那样,直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那样“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笔者认为通过朗读考语音是一种有效的考查方式。
   当然也可以像上海卷那样,在阅读中要求学生根据注音写出某个词语,这样不仅考查出学生的语音辨析能力,而且考查了学生的书写能力,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词语的能力。
   再比如成语、病句、语言连贯题完全可以放在作文中考查,而不必单独考查。或者让学生根据指定内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综合考查成语、病句、语言连贯等方面的内容,阅卷时根据学生这段话的表达情况判分就行了。
  
   二.选择题考查不出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和推断能力,只是思维结果的呈现。
  
   综观2010年的18套高考题,有五个省考了4题选择题共12分,有13个省考了3题选择题共9分,而翻译题一般是2到3题,有10套试卷分值10分,有7套试卷分值是5到7分,北京卷没有考翻译,江苏文科加试题、北京卷、广东卷、重庆卷考了断句题,分值3到6分,北京、上海有问答题10分。
   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选择题占文言文阅读题一半的分数。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客观性选择题只是考查了学生的判断、推断、筛选能力,考生遇到选择题能够较快地选出正确答案,并不能真实有效地考查出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高考文言文中有一条必考的选择题,就是实词翻译的考查。如2010年全国卷II文言文试题第8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再遇阵没/及:趁着。B.寻知代州,移深州/寻:不久。C.会暮,约诘朝合战/会:适逢。D.援不至,遂没焉/遂:于是。
   做这一题,学生只要用选择项提供的意思代入句子中,就可以很快地判断应该选A,根据文意,A项“及”应译为“等到,直到”。这里学生只要进行一个简单地判断和排除,就能得出答案了。
   而翻译断句则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内容、句式、虚实词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多年来形成的文言选择题得分较高,而翻译得分偏低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据陈元�《2009年语文科福建高考质量分析报告》,2009年福建卷文言文的两条选择题和得分情况如下表:
  
   另外广东省断句翻译共10分,2010年得分为4.73分,2009年得分为4.91分,2008年得分为6.59分。
   我们从相关数据不难看出,文言文的选择题得分远比翻译断句容易得多,两种数据都反映了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但哪种更有信度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今后工作中学生遇到的是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以及对文言文内容的基本理解能力,而不是让学生面对文言文去选择去判断。
   “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查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是考查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主要是一种理解能力,而不是判断选择能力。
  
   三.选择题不能考查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只是对鉴赏结果的确认。
  
   对诗歌鉴赏来说,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正如语文考试说明中所说诗歌鉴赏要“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要“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和作者,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北京卷、上海卷、安徽卷等省市的高考命题仍有选择题的形式,现在我们以2010年北京卷为例分析一下: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阅读这首诗歌后,我们发现A项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把握有误。此诗前四句意象阔大、深沉,给人以苍茫、悲怆之感,整首诗也呈现出怀才不遇的悲愤情调,所以“昂扬奋发”的情感基调有误。
   学生做这题时,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现BCD三项都是悲观的,而A是积极的,因此选A。第二种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感知,发现诗歌的感情是悲观的,因此选A。这里如果换成“谈谈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这样的主观题,每个学生由于学识、经历、感受能力的不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不一样,自然对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也就不一样,对诗歌的审美感受也就不一样。根据学生不同的答案,给学生不同的得分,这样的考查才是有效的。
  
   四.选择题不能考查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只能培养学生单一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选择题的选择项是固定的,考生只能根据选择项进行判断,如果自己有不同的认识却不能表达出来。而语文的魅力在于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阅读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因此,选择题限制了考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
   如对名著阅读的鉴赏,江苏省和福建省都用选择题进行考查。2010年江苏卷对名著题的考查: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阿Q正传》中,阿Q为了革命,用砖砸开了静修庵,砸了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并顺手拿走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B.《女神・湘累》中,屈原在洞庭湖上说:“我效法造化底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我自己。”作者借此表现了五四个性解放精神。C.在《边城》的结尾部分,傩送出走了,白塔倾圮了,老船夫也死了,老马兵觉得自己却成了翠翠“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D.《哈姆莱特》中所写的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三人复仇的举动,既是为了各自故去的父亲,也是为了争得骑士荣誉。E.《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其中暗示了迎春的悲惨命运。很明显A项和D项错误。A项,龙牌和宣德炉是赵秀才和洋鬼子砸的、偷的。D项,哈姆雷特的复仇是具有骑士精神的,而另外两人的复仇都纯粹是个人恩怨。
  这样的试题主要是对识记的考查,缺少对内容理解的分析,缺少对考生掌握人类经典文化深度的考查,不能反映考生对文学文化名著的整体感悟和个性化解读。我想对文学名著的考查和文化经典的考查,要在考查识记性内容的基础上,考查考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素养,以及对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的个性化解读,也许这样的考查会更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
  鉴于以上原因,选择题不能有效地考出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在高考命题中应该放弃选择题的命题形式。
  
  黄克恭,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泰兴。本文编校:洪 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