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实践多元智能理论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_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实践多元智能理论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_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发布时间:2019-01-25 04:57:37 影响了:

  从2005年起,该校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开拓性地进行了“树立新观念、创建新模式、发挥教育本质功能”的职教改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北京市外事学校从1980年建校以来,坚持办学高质量、服务高起点,培养了一大批现代服务业的优秀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该校凭借出色的礼仪服务工作赢得了“中华礼仪之花”的美誉。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经济迅猛发展,教育需求及教育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在当前大环境下,借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发挥优势、利用资源、加速发展,成为了广大职业院校工作的重心所在。
  2007年9月,北京市外事学校陈玉校长在接受《教育与职业》专访时坦陈,从2005年起,学校开拓性地引入了“多元智能理论”,并据此深入进行了“树立新观念、创建新模式、发挥教育本质功能”的职教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引入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学校发展的指导平台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生源状况的变化,企业用人标准日益高尖,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局面出现在了职教工作者面前,“怎么办”、“怎样教”、“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使他们陷入了困惑与无奈之中。
  2005年,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来到了北京市外事学校,并为学校全体教职工做了题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专题报告。
  对于这场堪称“及时雨”的报告,陈玉校长记忆深刻,“陶会长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生动简练的语言,让我们听得入了神、入了心。也正是在这次报告中,北京市外事学校的领导、老师们接触并了解到一种全新的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这个理论打破了传统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潜在着多种智能,各种智能拥有的量参差不齐,组合和运用的方式亦各有特色,所以每个人都各有所长。”
  随后,学校的教职工都被该理论所吸引,大家纷纷投入到了自觉的学习与研究之中,大家开始变换角度看教育,变换角度看学生。“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教师们开始尝试在教学中运用这一理论。
  陈玉校长告诉记者,经过认真仔细地研究,学校领导最终决定引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指引学校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深化内涵建设的基础理论平台,并以此为原点,深入研究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课程改革的目标、重点,以及如何建立新型的人才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德育观等。
  如今,通过近三年的实践,学校已初步构建了一个建立在多元智能理论平台上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
  
  以人为本 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人才观
  
  如何看待日益变化的学生群体,陈玉校长告诉记者,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表述中,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应该定位在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创造学生产生自信心的环境,引导学生正面牵移,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使“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成为可能,才能打造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元智能理论使教师重新理解了“人才”的含义,建立了新型“人才观”,不仅使他们强化了“每个孩子都是人才,都可能成为一个天才,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方式和不同阶段”的观点,还统一了他们对“教育不应是寻找适合现有教育模式的学生,而应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成才创造适合的教育模式”的认知。
  陈玉校长给记者举了个例子:该校优秀毕业生司晓峰同学,高一时成绩极差,曾经有过厌学――不及格――打算退学――外出打工的经历,为此受到了学校的记过处分。幸运的是,当时的班主任老师并没有因此而判定他为“差生”,反而发现了他身上的很多优点,诸如比同龄人成熟、对就业市场需求有正确的认识以及具备管理能力等。
  后来,针对他的特点,老师让他担任了班里小干部,后又将他带入了技能训练课堂,从雕刻技能入手一点点地培养他的专业兴趣。正是在这样浓浓的关爱中,司晓峰的处分一级级地撤消了,光荣地入了团,还当上了班长。高三时,因各方面表现出色,司晓峰与另一名同学一起代表学校赴塞黑共和国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文化交流。
  陈玉校长不无欣慰地对记者说,像司晓峰这样成功的例子,在学校里还有很多。正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及时引入和推广实践,才使得教师们不再一味地埋怨生源差,而是集中精力去了解学生、了解企业,不断寻找和创造优质的因材施教的模式。
  
  以能力为本位 树立素质教育的课程观
  
  职业教育应该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劳动者。但是,由于职业学校脱胎于普教,大多数一线教师来源于普教教师队伍,课程烙有明显的普教印记,基本是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其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上过度注重理论讲授。
  在陈玉校长看来,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职教的发展。职业教育要高质量地满足市场需求,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为此,学校首先确定课程改革从符合学生智能结构特点、最能引起学生兴趣、学习效率最高的实践操作入手,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的优势智能在工作情境中发挥出来,激发其弱势智能,并向其它智能方向正向迁移。
  近几年来,学校以饭店服务专业为首,参加了“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整体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形成了具有外事学校特色的、符合职业教育多元价值取向要求和多元办学格局要求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并以旅游、服务类专业为主,以实操、实训、实习为线索,以实习企业为依托,调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形成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突出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体系,实施培养企业适用人才的“店校一体”教学工程。
  “本着满足学生发展和企业人才标准的原则,学校确立了保证文化课开齐开足的标准,确定了专业课、实习课、实践课的课程比例,确立了在部分专业实施学分制管理制度,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主阵地得到了有效保证。”陈玉校长总结说。
  
  以科学为本位 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随着多元智能理论实践的不断深入,陈玉校长发现,它对传统智力理论指导下的教育,特别是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什么是一堂好课?其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最有效?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她和老师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新思考。
  她告诉记者,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乃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而且要了解学生的智能结构特点,从而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组织方式,完成由教师教为主体向学生学为主体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
  为此,学校在教师中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设计中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引导课文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对于在专业上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学校积极创设“企业大课堂”的学习条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如烹饪组请来行业大师为学生开设专业指导课,组织学生参加中国烹协活动,近距离现场观摩行业大师的表演。
  同时,文化课教师也积极尝试教法改革,与专业课相辅相承,和谐互补,提升专业水平。例如,该校英语老师针对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偏低、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等现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尝试,诸如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心里特征,营造和谐的情感气氛,问题的设计兼顾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运用小组活动、角色表演开展合作学习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学生们不仅在专业课学习中获得了从未有的成功体验,还在文化课学习中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对文化课学习的挫折感,实现了优势智能的“迁移”。
  
  以实践为本位 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
  
  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陈玉校长告诉记者,职业学校的考试与考核留有很多普教的痕迹。在学校引进多元智能理论后,有不少老师建议对高一文化课考试进行改革。其理由在于高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职业学校,通过入学教育、军训和专业课的学习,刚刚对职业学习产生了一点兴趣,假如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一张考卷定乾坤,必然会极大地挫伤学生们刚刚培养起来的学习积极性。
  陈玉校长和老师们经过反复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是否可以考虑学生的基础,分层次出试卷,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最终达标”的评价方案。讨论会上,有位老师甚至直言,为了学生不怕麻烦,多出几份考题是教师分内之事。
  最终,学校教务处采纳了这位老师的建议,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了考试改革,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此次考试改革引发了陈玉校长对传统考试新的认识和思考。熟悉教学的她很清楚,过去的考试重知识、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以及评价内涵都很单一。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她引导老师们在知识技能考法改革中逐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在模拟职业环境中考试和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考试,在评价的主体上引入师生互动评价、学生自主评价、企业专家评价,广泛采用笔试、口试、现场操作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了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以思想为本位
  树立“激励成功”的德育观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内涵建设。
  外事学校在成功引入多元智能理论以后,将自我认识与人际交往这两类重要的道德修养内容正式列入智能的范畴,从而在理论上实现了“智力”与“德力”的统一,也为学校探索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德育实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此,陈玉校长颇有感触,她告诉记者,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学校在研究学生时运用“根雕理论”,将“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在德育活动中深入实践。同时,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例如,针对违纪的学生,德育处改变了以往处分直通车和累积处分的做法,采用警示、过失、处分三步制,同时准予学生用公益劳动、专业活动加分降低处分等级甚至撤销处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校以鼓励为主的激励机制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依托大量的集体活动如专业技能比赛、中学生四赛、课本剧、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学校强化落实了德育的实效性,并时刻注意师德建设,建立新型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学校已建立了新型的人才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德育观,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近三年来,学校的文化课统考成绩一直在全区同类校中名列前茅;学校高三就业班毕业前八个月就被“抢购”一空,就业推荐率保持100%,对口就业率逐年得到提升,去年达到了80%;高职接轨升学率保持在94%以上,学生毕业时专业证书取证率100%,相当一部分学生取得多个证书或本专业内的中高级证书。2006年,学校被评为了“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学校”、“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
  在谈到今后学校的长远发展时,陈玉校长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北京市外事学校全体教职工将继续以多元智能为理论基础平台,勤于学习,勤于思索,勇于创新,勇于创优,团结奋进,和谐发展,为职教事业贡献力量!”
  让我们共同期待,北京外事学校明日更加辉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