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我与地坛》主题的多角度解读:主题的多角度解读
 

《我与地坛》主题的多角度解读:主题的多角度解读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0:18 影响了:

  《我与地坛》是一篇厚重的散文作品。说其厚重,是因为其思想的容量,不亚于任何一部大部头的长篇巨著。每读此文。思维的触角便会异常灵敏,能够捕捉到并且感受着作者对人生世相的诸多思考。
  
  一、有一种信念叫坚强
  
  这是不言而喻的。相信每一位知道史铁生事迹的人,都会从作者身上读出坚强。21岁,青春年华,为了一个时代,为了一个信仰,劳动不吝惜力气,奉献不计较成本。跳进冰冷、刺骨的寒水,身染重疾。肿瘤患者、肌肉萎缩、高位截瘴、肾病患者、一度靠透析为生,这样的一些可怕的疾病,哪怕是染上一种,都会致命,可是作家史铁生却上演了一幕人生的大剧。不但没有唱响生命的绝响,而且还刨造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安慰着我们世人。他曾经说过:“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一位残疾之人尚且创造出生命的大成就、大辉煌,更遑论我们常人了。
  
  二、追忆母爱,感恩生活
  
  在自己年轻的时候,作者被命运击昏了头。只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那个人,而“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只是在母亲去世后,作者才有余暇设想。追忆自己的母亲。于是,自己重又拾起化为碎片的生活往事,怀念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一位只想着儿子而没有想着自己生命的一位苦命的母亲,她在临终的时候,还牵挂着她的儿女,“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是她给了作者活下去的勇气,给了作者强大的精神支柱。
  让人格外痛心的是。这位母亲没有看到生活的光亮已然照彻黑暗,更不会听到儿子都发自肺腑的忏悔了。面对着作者的追悔莫及,我们应该格外珍惜并报答母爱,否则,就会如前人一样,留下“永久的悔”。
  在我们常人看来,作者是最不幸的一个人。可是他却说,“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他赞美自然四季,讴歌那对由中年走到老年的爱情甜美的夫妇,祝福那位练唱的小伙子,宽慰那位练长跑的人。最应该接受别人同情与宽慰的一个人。却在这里安慰着我们芸芸众生。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仁者。
  
  三、存在即合理
  
  作者一开始怎么也不能接受,一位漂亮的小姑娘。生活何以要那么残酷,竟然要她弱智;更让人心碎的、气愤难平的是,那些小混混何以要欺负这样一位不幸的少女。后来作者变得心平气和了,认识到自然、社会上的一切差别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任何良好的愿望都无法消弭这些差别。也许一切只是源于一些偶然,可偶然又酝酿出一些必然。生活既然以这种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就要坦然面对。只是我们要用我们的良知去救赎那些作恶者。用我们的善意去呵护那些生活中的弱者与不幸的人儿。
  生活中绝对的平等是没有的,但是会有相对的平等;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正义,但是天理昭昭,时间会把一切事实真相呈现在人们面前。生活在为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上帝又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面对生活,我们一定要隐忍负重,努力进取,突出重围。
  
  四、关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
  
  在地坛,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有三个: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干嘛要写作?面对着废弃但又生生不息的地坛,面对着地坛里活得有滋有味的小生灵、蓊郁苍翠的古树和整天的南来北往的个性鲜明的那么几个人,作者最后想清楚了:一是“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二是既然活着。就要抓住机会,就要勇于尝试,看看自己到底能够碰撞开几条人生的路;三、写作是自己或许与生俱来的一种欲望,通过写作,“为生存找一些可靠的理由”。实现人生价值,证明给自己、给别人看。说到底,作者思考的是一个人应该怎样存活于世的大命题。
  
  五、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正如地坛是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一样,我们每一位处在生活现场的人,都应该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让心灵获得永久的自由与安宁。减淡一点物质欲望,看重一些永恒的内在的精神品质;去除一些生活的虚浮与矫饰的繁华,找到一个可以用一生去追寻的理想。“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周国平如是说。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应当渴求生存,热爱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这样,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