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渗透]
 

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渗透]

发布时间:2019-01-27 03:53:14 影响了:

  语文专家苏灵扬说:“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广泛性和深远意义胜过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美学渗透于中学语文教学乃至更广泛的中学教育之中。汉语言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充盈了美的特性――形诸口语富于音乐感,诉诸书面则富于美术感。看来,语文教学和美学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作为语文老师应当时常反思在教学中是否将语文视为美学载体,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应注意充分挖掘课文的审美因素,把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体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
  
  一、激情导入,渲染氛围美
  
  人的认识过程总伴随一定的情感反映或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审美对象和主体的特点创设一个美的情境,营造浓郁的审美氛围,启迪学生的审美意识,诱导学生对审美的追求和向往。教师或用精美的语言描述栩栩如生的人物、事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动作;或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等。例如《兰亭集序》,可利用故事导入,通过王羲之逸事:东床快婿,羲之买鹅等,以达到激情激趣的目的。这些故事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二、朗读,品味语言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语文教学同样要加强课文的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反复体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朗读时,可选择与课文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如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优美的古代写景记游散文,本文代表了赋体文的特征,描写细腻、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教学时通过播放录音、图片等,把学生引入图画中,去感受作品的艺术美。要强调的是,写景散文由于注重说理,所以作者的思想和审美体验往往表达得更含蓄,这就需要通过反复朗读优美语句去品味。例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从美学角度出发,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去体验文字的优美,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三、品味,挖掘情理美
  
  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即对审美对象的评价能力。这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体味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培养感受能力。《兰亭集序》是游记中的名篇,文中不仅有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而且有哲理“死生亦大矣”。作者由欣赏良辰美景之乐,引发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本文的哲理思辩。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探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产生了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生命的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要珍惜生命,好好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价值观。
  
  四、拓展延伸,激发创造美
  
  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学习语文再不能局限于课堂,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拓展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提升,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语文课不能缺少的环节。学完《兰亭集序》,可通过学生习作达到能力的提升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例如: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搞一次“人为什么活着”的演讲。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想象,也完成了审美的高层次活动――创造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