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古诗文诵读欣赏课的五步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五步教学模式
 

【古诗文诵读欣赏课的五步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五步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19-02-02 04:09:56 影响了:

  古诗文是语文教学资源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瑰宝。现今的中职生却积淀微薄,甚至仅局限于死记硬背,古人那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已荡然无存。究其原因,可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鉴于此,我对古诗文诵读鉴赏课做了如下探索和尝试,我将古诗文诵读欣赏课分 “读、想、品、诵、展”五步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读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法宝,诵读欣赏的诗文都具有十分美好的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此步骤可灵活安排教师范读、齐读、小组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在读的过程中或由老师讲解或由学生加以评议,解决生字读音、重点词语释义、朗读节奏的划分等。这样学生不但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表达,而且能在诵读过程中主动探求新知、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把握诗中的意象、感受诗的语言风格等。
  
  二、想
  
  想即想象。苏轼谓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岂止王维诗如此?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作品都堪称即景生情、情景共生的杰出“画作”。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寥廓江天万里霜”等都画意盎然。因此学生在适当诵读之后,教师可以当堂让学生拿起彩笔作画,想象作品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该如何着色,有哪些特点等,几人合作,整体构思画的布局、色彩、效果等,将想象中的画面变成视觉图画。这样他们对诗词的意境就会有更直观的印象。
  当一幅幅充满创意的画作“诞生”于学生之手,他们的语言表达欲望便会油然而生,此时,不妨让学生用诗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小组画作的画面及创意。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些诗文意蕴空灵,内容抽象,不便将其美术化,就可以借助配乐朗读、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将文诗与学生的想象“对接”,促进学生深入并深切地感受和领悟诗文主旨。
  
  三、品
  
  品析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品内容、品特色。中职生人生经历少,积淀还不丰厚,对诗文的理解也较肤浅。“品”对不少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这需要教师适时指导,随堂进行点拨。主要从用词、诗句、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设计问题,如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用的好不好?“谁主沉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等 ,通过这些提示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探求、发现、品析出个性化的感悟。这样,课堂上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各种见解、感受相互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可以将品析鉴赏活动引向深处。
  
  四、诵
  
  古代诗文一般应达到背诵的要求。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脉络诵读,当诵读的声音再次在课堂上响起之前,可向学生提出相关的要求,如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体会作者的情感脉动、作品的美妙意境等。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诵读时充分感知语音、语气、语调、语法、语体和感情等。诵读越多,记忆的内容越丰富,语言境界便会自然提高,语言内容也会自然丰富。这样熟读成诵,以至于应用时脱口而出,便形成了丰富的语感。
  
  五、展
  
  展即拓展。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让他们有一个系统的知识链。我们可以将课内诵读向课外积累延伸拓展。如诵读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后,可布置这样一道拓展题:“月”通常是古典诗歌意象中思乡怀人的载体,同学们也记诵过许多咏月名句,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吟咏之。这样以点带面,开启心智,激活思维,增加积累,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读、想、品、诵、展”这五步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下互学互动,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