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布时间:2019-02-02 04:10:54 影响了: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妙趣�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设有悬念的实验、促人思考的发问等都可作为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本文谈一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一些做法。
  
  一、用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动力,主动探索。例如:在讲“食物的营养”一课,讲到用碘酒检验淀粉时,我首先让每个学生把手指洗干净,再让学生把碘酒涂在手指上消毒,然后让每个学生把饭粒放在桌子上摆整齐,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饭粒和学生的手指都出现了蓝黑色,这是怎么回事?此刻学生对这种奇妙的现象情绪高昂,精神振奋。又例如:在讲《气体的热帐冷缩》时,我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橡皮塞的玻璃导管插入装有适量水的烧瓶底,然后用一杯热水浇烧瓶,这时烧瓶内的冷水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此时学生被这一新奇的实验现象所吸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故事情境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科学教材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是情境教学的优选素材。在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穿插讲一些生动有趣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使学生终生难忘,他们会追求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例如:在教《生物进化》时,给学生讲述达尔文从热爱大自然,,课余时间常到野外捕捉昆虫,寻找矿石,拣拾贝壳和采集标本的故事;在教《水的压力和浮力》时,给学生讲述阿基米德,如何发现了物体的沉浮规律的故事等等,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使学生进入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兴趣,陶冶了情操,鼓舞了斗志,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了发现精神。
  
  三、设置游戏情境
  
  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中适当采取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十分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导入新课就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讲“花生”时,教师先请同学猜一则谜语:“小屋子,没窗子,睡呀睡个小胖子,小胖子,穿红衣,躺在里面笑嘻嘻。”(谜底:花生)学生猜出了很开心,这样就会使学生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设置悬念情境
  
  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使其学生对探究科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讲《水的浮力》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环节的:我将一小铁块扔入水槽中,提问:“这小铁块为什么会沉入水底?”学生回答:“因为铁块重,所以沉入水底。”又问:“大轮船也是铁制成的,比小铁块重得多,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此问题为新授课及知识的扩展留下了悬念。在讲《磁铁》一课时,在课内引导学生实验,认识了磁铁的基本性质,在即将下课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一根磁铁截成两段后,每小根磁铁是否还具有磁铁的基本性质?在讲《气体的热帐冷缩》时,给学生提出了:“乒乓球被压,球表面压出了一个坑,你怎样将受压的乒乓球恢复成圆形?为什么?”这样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的教学时间,同时为学生课外实践,留下了课题。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和体会。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探讨。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只要遵循自然教学规律,优化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环节,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诸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够使小学科学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