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在合作中讨论,在讨论中提高]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句子
 

[在合作中讨论,在讨论中提高]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句子

发布时间:2019-02-03 04:26:33 影响了:

  素质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学习认识的目的主要是改变主观世界――掌握知识,并获得自身的发展。李岚清同志说过: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探索、学会创造。而小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并在不断发展的人,他们的求知、探索、创造必须通过大量的感知活动,以及师生间、生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通过自己的感知、思维、记忆、实践才能得以完成。
  这种信息交流反馈的最好方式是――讨论。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并进行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真理的方法。有资料表明:讨论最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讨论最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讨论最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并结合教材内容,巧妙把“讨论”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多层发展的空间,实现过程教学,变“学会”为“会学”“善学”,促进内化。
  一、在区别概念时运用讨论――学会比较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高度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形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对于概念的掌握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这其中的概念同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因为迁移理论认为,“小学生要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必须以适当的知识点作支撑”。而如果能引入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推理、比较,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在多向交流中领悟,那么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并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学会比较的学习方法。
  例如建立分教大小的概念,可联系分数的意义推导,先出示1/4和3/4两个分数,让同桌讨论1/4和3/4各表示什么,你认为怎么做1/4○3/4?为什么?再出示3/4和3/5,小组讨论:怎么做3/4○3/5,为什么?最后全班讨论总结分数大小的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联系,使学生在比较中扩大、深化原有的概念。
  二、在学重难点时运用讨论――学会分析
  教材中的重难点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教师的讲解最费劲、费时,学生的学习也最吃力。这时,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喜欢自己探索的心理及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先不直接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而是发挥“集体”的功能,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议一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最直接的内趋力”让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开放状态,告别消极、被动的聆听吸收,经过广泛交流,能有效地使学生的认识趋于完善,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一堆煤,第一次运走它的1/2,第二次运走它的1/3,第一次比第二次多运8吨,这堆煤原有多少吨?”时,在同学读题、初步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这道题的单位“1”指谁?题中可找到什么关系式?8吨是指什么?应先求什么?通过学生的讨论,很快找到解题方案:8÷(1/2-1/3)、1/2X-1/3X=8,并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在建立特征时运用讨论――学会抽象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在几何形体教学中,建立每种形体特征是学习认识几何形体的第一步,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几何形体的抽象性又存在着必然的矛盾,这时,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掌握特征,教师可采用“讨论”这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比一比、量一量、摆一摆、摸一摸、说一说中概括出特征,促使知识的牢固掌握,又学会了抽象的方法,同时发展了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学生由认识二维的长方形到三维的长方体是空间观念上一次飞跃。我在教学时,先通过示范演示和大组讨论得出长方体是怎么形成的,再组织小组讨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最后同桌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内在区别,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学生很快建立起长方体的特征,又知道了长方体和长方形的本质区别。
  四、在总结规律时运用讨论――学会概括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一般都是按照感知――表象――抽象的逻辑顺序编排的,它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小学生的思维正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逐步过渡,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让他们独自去概括某一主要内容,发现某一规律,提炼某一精华是比较困难的,而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可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周密性与概括性。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观察3/4=6/8=9/12讨论思考:分数大小不变,但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有什么变化规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初步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一个数或除以一个数,分数大小不变。接着,再激发学生讨论:乘以一个数和除以“一个数”中的一个数是不是指任何数都成立?一石引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积极主动处于探索之中,不仅总结了规律,同时学会了概括的学习方法。
  五、在是非判断时运用讨论――学会辨析
  当授完新课内容,往往要运用新知识,判断某些数量关系,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新知识的延伸。这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是极有价值的,因为每人的思考方法并非都一样,各自说理由,容易引起争论,“有争论才有鉴别”,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使正确答案浮现在头脑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之后,我出示如下的判断题:“整数的倒数是几分之一”,“要求一个数的倒数,只在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首先让同桌讨论,再大组集中反馈,这样,学生很好地把“0没有倒数”运用到各题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当然,我们还可运用讨论“一题多解”“一解多思”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而讨论的形式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同桌讨论、全班讨论、自由讨论等。
  总之,现代教育是学生主体的教育,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教材特点,依据教育学规律,巧妙恰当地运用“讨论”,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开阔,充分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又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在民主、平等、互帮互学的氛围中完善自己的人格、个性、达到掌握继续发展的本领,掌握终生学习的能力,真正促进知识能力的内化,真正提高学习素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