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_高中历史教学价值观教育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_高中历史教学价值观教育

发布时间:2019-02-04 03:41:26 影响了:

  摘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既是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改视野下历史教学的诉求,也是有效教学的诉求。通过积极发挥课堂教学这一“场”中的元素的作用,来促进“场”中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为高中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和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场;元素;生成性资源
  
  在新课程教学中――“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是师生相互作用的磁场,是检验教育是否有效的检验场,是传递文明、爱人育人、凝聚希望的实践场……。那“场”中的元素有哪些?又怎样挖掘、综合运用这些元素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场”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之间的中间地带有没有存在着一种生成性资源来架构课堂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的桥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个初探。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必要性
  有学者认为:“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历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以最优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与有效地开发生成性历史课程资源,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1]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是“有效教育”的诉求。
  二、“场”中的元素――情态态度价值观的渗透途径
  课堂教学这个“场”,其元素有很多,有教师的语言表达、设问、授课的主题,哪一些元素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起到重要作用?
  1、充满历史味的语言表达――“场”的表情
  课堂内教师的语言表达第一层次,也就是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口齿清楚,表达流利。第二层次,应追求语言表达的生动性,语调上有高有低,表达上尽可能略带文学性,让学生享受人文的熏陶。而一些特定的历史情景,比如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若师生互动模拟一下伟人的声音,则会把同学们带入到1992年的那个春天。教师每一堂课的语言应精心锤炼,正如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的历史课,一定会让学生觉得享受,如沐春风,不知不觉中,情感得到了共鸣……。
  2、巧设问――“场”的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深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只有触及心灵,引起共鸣才能奏效。一些反思式提问。情景式提问则能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灵。比如,必修一专题二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节的授课过程中,当讲到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当时的人以为《南京条约》是耻辱吗?”学生马上就中了圈套,“当然会是耻辱啊!”接着我讲解,“实际上,当时的大部分人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多数人开始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却是二十年以后的事。实际上,一场战争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战败后仍不反省,用精神胜利法来麻醉自己。而我们的近邻日本,在美国叩关之后,马上就进行了明治维新,把叩关日子作为日本的开国日”。这样,学生的心灵一下子就被紧紧地抓住了。能不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这种反思式的设问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批判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3、主题――“场”的灵魂
  主题是方向,是灵魂。要想“场”能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成性资源,一个好的、善的主题是必不可少的,中学历史教育着重培养青年学生理性、宽容、敬畏的人文精神,尊重社会多元性和多样化;在这种视野下,我们来分析必修二专题六的主题。在教学中,我把该主题定为“政府与市场,两种配置资源的手段。”在该主题的引领下,自由放任的美国一节就突出了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的无序性,盲目性――市场失灵。在大萧条,大危机面前,自由放任只能是杯水车薪。罗斯福新政一节就突出了政府干预经济,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如兴办公共工程,建立社保体系等。凯恩斯主义成为当时主流经济思想。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一节又强调了政府在配置资源时会不计成本,会产生集团利益,因官僚主义而效率低下――政府失灵。于是出现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反对政府过度地干预经济,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克林顿的新经济时代就是一个好例子,谓之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以别于亚当斯密时期的自由主义。用该主题来指引教学,紧紧扣住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脉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可以培养学生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树立学生的全球史观会有好处的。中学历史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整合题材,提炼主题,提炼经典。让“场”充满理性的阳光,充满人文关怀,充满公共意识,现代意识,全球意识,责任意识。
  4、教学环节――产生“场”的合作用力
  上述语言表达、设问、主题分别构成了“场”的表情、磁力、灵魂。当然,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这就是教学环节的完善――产生“场”的合作用力。教学环节完善了,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导入用酝酿历史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历史现场。过程与方法让材料铺路、学生讨论,切实通过一题一题地讲解,满足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哪怕是借鉴数学课的例题讲解也行,或可以通过师生对话,“我的感悟”等形式让历史启迪和历史智慧入学生的脑,入学生的心。小结可以从现实出发,站在历史的高度看今天,展望未来。作业布置可以活泼一些,新颖一些。完成作业那是“场”外的因素了。上述各教学环节的完善,无疑会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态度的养成,价值观的确立,大有益处。那是产生“场”合作力的细节。细节也不容忽视。
  三、“场”中生成性资源――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有学者说: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2]也有学者说:成功的历史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学生们提供人类文明(当然包括自我)的多种视角,并在其中育成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有哪些?其一是气氛,都说良好的环境能熏陶人。其二是关系要和谐,即师生关系和谐,生生关系和谐,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探究。其三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能是强加的,而是教师营造出来的,它具有生成性。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靠尊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尊重认知规律来实现,靠“场”的表情、磁力、灵魂等元素的综合作用来实现。
  这一些生成性资源还包括许多,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场”中的生成性资源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课堂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两者之间的桥梁。
  教无定法,但教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场”,而且我们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不可能改变整个教育环境,我们总可以调动“场”中所有的元素,使她产生合作用力,为青年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完善搭桥铺路。
  
  参考文献:
  [1]黄婵芳笔谈: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73
  [3]赵亚夫.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