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巧学小词语 演绎大精彩:无巧不成书类似的词语
 

巧学小词语 演绎大精彩:无巧不成书类似的词语

发布时间:2019-04-20 04:18:17 影响了:

  【摘 要】 《课标》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对词语理解方面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可见,小学低年级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的有多么的重要。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学习知识大多从兴趣出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怎样才能让词语在他们的意识里占有一席之地呢?本文就针对这一学段学生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扎实、灵动而有效的词语教学,在多样又多彩的词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调动他们活跃的思维,从而具化文本的内涵,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词语教学的效率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 词语 教学 策略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扎实、灵动而有效的词语教学?本人认为词语教学要因词而异,因文而异,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一些做法:
  1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词语形象的内涵
  俗话说“生活即课堂”,所谓联系生活,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低年级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为了打通词语与生活经验之间的通道,唤起学生对词语的体悟和情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有过的经历和体验,让其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词语。
  《狐假虎威》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管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语,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用语言解释的,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体会“管理”的含义,我引导学生联系班级:“班上的馨怡是负责什么工作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到:“她是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图书角的。”随后联系家庭:“你们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负责管理什么?”孩子一听,纷纷举手:“我爸爸是交警,是管理交通的;我妈妈是会计,她是管理财务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经验世界,学生通过思维,不仅准确地理解了词语,更达到了积累内化语言的目的,从而感受了词语形象的内涵。
  2 结合课文插图,呈现词语直观的内涵
  词语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一些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距甚远的字词,尤其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学生很难建立起词语与它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我们发现低年级的教材中精心编排的插图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使词语与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自然而真切地感悟到这些字词的意思。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细长的葫芦藤”是什么样子,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观察插图,并用一两句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葫芦藤是什么样儿。学生通过观察色彩鲜艳的插图,再自由描述,这样,不仅使其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学生对“葫芦藤”这个词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3 创设教学情境,体会词语深刻的内涵
  理解词语不能停留于表面,有时要把它们置于一种教学情境中,唤醒学生的记忆表象,激活他们的形象思维,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那就是“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世界里,使词语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角色体验和实践,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世界中。《酸的和甜的》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中的“迫不及待”一词,我是这样引导的:师:(手指黑板布置好的葡萄架)瞧瞧,绿油油的叶子中挂满了一串串又大又红的葡萄,上面还沾满了晶莹的露珠,让人看了不仅垂涎三尺呀!看着这么诱人的葡萄,小猴子,你想吃吗?生1:想。师:你呢?生2:我也想吃。师:看你,只有一点点想吗?(生摇了摇头)那你是——生1:很想很想。生2:非常想非常想。师:都这么想吃,你真想马上干什么?生1:我真想马上爬到树上摘下一颗葡萄放到嘴里。生2:我真想立刻尝尝葡萄的味道。生3:我真想像超人那样飞上去摘葡萄。师:像你们刚才这样很想很想,等都不想等,课文中有个词叫——生:迫不及待。师: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迫不及待的去做一些事。比如……
  以上教学,我紧扣“迫不及待”一词,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引领他们走进“迫不及待”的意象世界,并与文中的主人共同呼吸,把干瘪枯燥的符号化作鲜明可感的形象,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小猴子当时想吃到葡萄的急切心情,再创设几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说,此时,“迫不及待”一词再也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抽象的汉字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嵌入了他们的心灵,达到了教学的轻松无痕的效果。
  4 运用比较区别,明晰词语精确的内涵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俗话说,“有比较才有区别”。在词语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增词比较、删词比较、换词比较,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义之间的细微差别,还可以感受到语言在表情达意中的精妙,体味到词语蕴含着的生命活力,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中心的把握,同时也为他们在写作时准确运用词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纸船和风筝》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这两句话中分别出现了表示动作的两个“piāo”,引导学生进行区分,成了我们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读读这两句话,边读边观察两个“piāo”的偏旁,聪明的你会想到什么呢?孩子们放声读完后,很快发现了“这两个字虽然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三点水的‘漂’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风字旁的‘飘’,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这一特点。这么一比较,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自己发现的快乐,也从中体会到汉字特别是形声字的神奇。接着,我又让孩子们进行句子练说:“ 在水上漂呀漂。”“ 在空中飘呀飘。”问题一出,孩子们纷纷举手:“秋天来了,树叶像蝴蝶一样在空中飘呀飘;朵朵洁白的云朵也是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飘呀飘;还有那鲜艳的国旗也空中飘呀飘……暑假,我们去武夷山坐竹排,那小竹排载着我们一家在水上漂呀漂;夏天的游泳池里,我抱着救生圈在水上漂呀漂……”
  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字形或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如果我们老师只是机械地讲解,我想,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只能留下模糊的印象,在一段时间后,又会混淆不清。而通过以上比较辨析的方式,学生心里会逐步明晰所学词语精确的内涵,并在心里扎根。
  5 借助感官体验,唤起词语鲜活的内涵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悟”出来的。同样,词语的意思也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借助多种感官参与身边的事物“悟”出来的。我们知道,学生的写话、习作常常是亲身经历、亲自体验方能写出真情实感,理解词语也不例外。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可以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如:《称赞》一文中的“粗糙”,可以借助桌子的下面,让学生仔细看一看,动手摸一摸,再想一想用这样的板子做成的凳子看上去感觉怎样,这样,以“多感官参与”为载体,巧妙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粗糙”一词的内涵就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了起来。而这个词语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刺猬对小獾充满真诚的鼓励,从而感悟“称赞为伙伴带来自信”的课文主旨,一举多得。
  当然,低年级的词语教学策略远不止这些,像联系上下文,个性化解读,查阅工具书等等,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因词而异,因生而异。因此,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我们要善于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样、有趣的方式,把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一些机械呆板的词语变得妙趣横生,让人赏心悦目,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小词语的意思,从而在课堂上演绎出一段段大精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