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还给学生的意义
 

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还给学生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9-01-16 04:25:45 影响了: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涌进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震荡着我们的心灵,我们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理念的革命。但是由于旧的课堂教学结构还有很大的惯性,备课以备“教”为主,上课以教师为中心,刻板、低效、形式单一的现象依然存在,与教育改革的形势不相适应,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潜能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有人用蚕和蜘蛛作比较,说我们的教育像蚕吐丝,还在大量地或习惯地使用着“蚕”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蚕丝虽然是美丽的,但是蚕的世界是单一的,蚕吐丝的最终结果是作茧自缚。蜘蛛吐的丝并不美丽,但蜘蛛是借助自己所吐的丝编织成网来获得食物的,是依靠自身的努力生存下去的。对于蛛丝我们也许不需要,但是对蜘蛛来说,却是需要的。看待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能独立地去“吐丝”,并以此实现自身价值。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放开手脚,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该让其彻底回归孩子的世界:
  一、面向生活。课堂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课堂上的45分钟,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的45分钟得以增值。“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应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习,生活就是学习的课堂,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现在的教学不再是老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也不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二、面向实践。中国的中学生屡获世界奥林匹克竞赛奖,美国中学生则很少获奖,而中国至今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相反美国却是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国家。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起点领先却输在终点?这就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没有发展后劲。我们的教学唯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会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学记》中提到“藏、息”相辅,“修、游”结合。说的是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游乐结合,“即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学习与课外作业和游乐是密切配合,互为补充的。善于学习的人,上课时能专心研习;下课休息会尽兴游乐。所以我们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实践的机会。”
  面向实践,就是加强学生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面向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面向实践,就是让学生学会尊重伙伴,学会与人合作;面向实践,就是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发展空间,把他们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更进一步的验证;面向实践,就是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品味、判断、讨论、交流,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
  三、面向综合,手有五指,参差不齐,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只有在综合实践整合起来,并积淀下来,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综合性学习,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学习相关课程时,我们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去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这样,孩子们课前既分工又合作;既动脑又动手;既发现又创造;既广泛收集信息,又独自处理信息即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又综合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体意识。
  《学记》中强调“君子之教,喻也”这与孔子首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不仅一致,而且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对教师如何“喻”提出了三点要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走是督促鼓励,而不是生硬往前推;是启发独立思考而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如果教师能掌握好这个分寸,便会产生“和、易以思”的效果,学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土人。
  四、面向智慧。陈玉琨教授说过“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学生应该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地发展,学生的自信是其成功的基础和保障;成功的教育必须要激励学生的自信;而激励学生自信的重要条件是让学生的强势智慧和特长、特点、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促使学生不断地由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从小的成功走向大的成功。
  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充分发展”的价值趋向,我们呼唤让课堂教学回归孩子的世界。让我们走进温馨课堂,用全新的概念,张扬的个性,四溢的热情,和谐的关系,创造课堂教学灿烂的明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