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培智班是什么_如何在培智班搞好小学语文教学
 

培智班是什么_如何在培智班搞好小学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19 03:47:09 影响了:

  众所周知,培智班的学生都有智力障碍。教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1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用爱心激发学习热情。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作为培智班的教师。更要尊重、关心、爱护和信赖学生.对他们多一点关心,多一点体贴,多一点期待。多一点鼓励。要常用慈爱的目光注视他们.用关爱的语言和他们进行交流.象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慈爱真挚地对待他们.从而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时刻感到爱的暖流.从而对语文科目产生热情。多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多给他们以成功的希望和帮助,使学生愿学、乐学、好学。如教师要满腔热情地用心教授知识。常给学生以“你能行”的期望,让学生从尝试中发现自己。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他们鼓励性的评价,使其享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自信心,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2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可以这样说,语文源于生活,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教育家陶行知说: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可以这么说.生活就是语文的第二课堂.脱离了生活的语文就丧失了它的另一半。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真正受到启迪。由此赋予课文以生命的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
  细心观察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对于培智班的学生来讲,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开始认知.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同时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我带着孩子到郊外春游,有意识地指导他们观察路边的小草、树枝的颜色与冬天颜色的区别、河水的变化.等等。由于学生对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中心思想.不仅增加了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习能力。
  3 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手段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文章、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信息集于一体,调动多种感官,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景、其物、其人仿佛伸手可及.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达到最佳求知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中,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培智班的学生来讲.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学生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奇感。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新课学习时,首先要进行导人,但枯燥的讲解或煽情的演说都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会如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快速把学生带入学习新课的氛围中。比如在教学《冀中地道战》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地道战》的电影片段,在地道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水是宝贵的,让它从哪里来就流到哪里去吧。”观看人民群众应对敌人往地道灌水的镜头、敌人放毒气的镜头。凸显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纵横交错的地道,成为保卫人民、打击日本鬼子的有力武器。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阅读课文《冀中地道战》的浓厚兴趣。
  4 由此及彼。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联想思维。对于培智班的教师来讲。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智力。而教师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联想思维,是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科学家研究表明.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心理知识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联系密切,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供学生想象的空间。积极开展联想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联想思维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广度。通过联想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的深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要多进行3种联想训练。①相似联想。指人脑中出现同某一刺激物或环境相似的经验、事物的联想.即联想物与刺激物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的性质或特征。例如,看到鸟想到飞机,因为它们都能飞。②对比联想。是指某一刺激物或环境产生相反性质事物的联想。③接近联想。是指头脑中想起同某一刺激有关联的事物。例如写人、记事、议论、说明等相关题材的文章等,可以由此及彼,掌握规律。
  (作者单位 河北内丘县特教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