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课外补习与子女教育]
 

[课外补习与子女教育]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4:01 影响了:

  摘要:长期以来,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独生子女政策、经济社会发展使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不惜投入,公立教育相对社会需求发展滞后的状况催生了大量的培训机构。这些机构改变了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窘境,为更多学生提供了选择,对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形成一个极大的市场,形成一个利益群体。家长既要对它们发挥的作用充分肯定,也需要理性判断,正确认识和选择。
  关键词:全面发展 高分 培训 家长
  
  家长和孩子承受小学升初中以及中考、高考的压力,希望从各种渠道寻求帮助;社会发展的压力,“赢在起跑线”的紧迫感也使得家长们身不由己,中国家庭普遍望子成龙的愿望使得教育备受关注,催生了教育培训市场的飞速发展。笔者身为家长,感同身受,曾经为孩子教育多方请教。本文希望探讨家长在子女教育上遇到的困扰,提出一点建议。
  一、培训机构可能扮演的积极角色
  (一)课外补习补充公立教育之不足,满足民众的教育需求
  优质的公立教育资源有限,门槛很高,竞争激烈,把一部分学生排斥在外,不利于教育公平。培训机构付费上课,有教无类,以商业模式发展自己。“教育补习也是为年轻人提供校外时光的一种机制,并且它也可以帮助政府应对一方面要追求平等和一致,但另一方面,要允许社会分层和精英化这种左右为难的窘境。“( ①)社会分层和精英化的需求表现在各类培训机构提供的出国培训、竞赛培训、艺术教育等方面,在公立学校体制内难以满足如此全面的需求。
  (二)培训机构可以提供个性化教育
  现有的学校教育还不能满足精英化教育的需要,家长可以在培训机构中找到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为子女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各类培训机构比公立学校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开设课程,授课内容、方式、时间等都可能灵活设置。公立学校在教材、教学大纲、授课时间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公立学校的自主性也因为严重依赖政府拨款受到影响,私立教育机构依靠市场发展,相对自主独立。
  培训机构有可能帮助那些没有机会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孩子,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辅导,为他们提供接近名师名校的机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如果补习见效,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学习。培训机构也可以满足那些希望得到更多教育的孩子,比如奥数、英语以及艺术教育等,提升孩子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培训机构可以帮助家长照看孩子
  现在的家长们忙于工作者甚众,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送到培训机构之后,把孩子交到相对可靠的机构里,父母省去了孩子独自在家的担忧,为他们的课外生活安排了一个去处。
  二、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机构客观上存在利益驱动
  从性质来说,教育培训机构大多需要自谋生路,自己解决资金问题。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存在于各种公立学校之外,没有政府支持的固定资金来源,通过市场解决经费是他们的必然选择。各类培训机构作为国家办教育的补充,谋求正当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他们采取一些比较有鼓动性的口号来宣传自己,难免有偏颇之处,甚至误导家长和孩子,背离教育目标,对教育造成负面影响。
  (二)培训机构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短期培训为主,能够达到的教育效果有限
  “补习机构侧重的课程尤其是那些应试课程,可能与主流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在公共教育系统中,社会还期待着学校去实现多重的目标。它的目标可能不仅包括个体的全面发展(即个体不仅要有学术兴趣,还要有体育运动和音乐兴趣),还包括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公民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主流学校可能还必须保持年级内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以减少后进生的产生。相比之下,以考试为导向的补习机构为了把注意力集中到应付考试上,故意把他们认为不相关的内容砍掉了,并且毫不犹豫地按照能力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很多分析者将这一现象视为消极的,他们认为课程作为一个总体是由该领域的专家精心研究过的,而补习机构把它扭曲了。”短期补习解决一时之需,难以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成长、长远发展掌握在家长的手里,家长对于子女教育高度重视,对孩子爱之深切。但是,到底该怎样教育孩子,该怎么样培养孩子,如何去判断社会的趋同心理与孩子自身的个性需求,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培养方案,如何面对众多的课外辅导班做出自己的选择?
  三、子女教育需要家长全面综合考虑
  (一)家长首先要清楚教育的目标
  1.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获得个人修养、逐步完善自身并为将来的工作岗位和终身享受成功和幸福的回报做好准备”。一个人的成才和幸福的评价是全方位的,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在升学主导下参与各种培训必然是以提高分数为目的,学生的个性、兴趣被现实需要所取代。老师为了不负家长期望,教学目的也直奔升学技巧而去。家长如果只看到分数,忽略孩子的全面发展,那孩子名校毕业也未必幸福。
  2.要通过教育去激发孩子的潜力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他们的潜力无穷,父母也无法预料到孩子长大了一定能够做什么,教育会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把他们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创造力,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填鸭式的教育可以灌输知识,但无法培养创造力。
  3.家长和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成绩是我们考察学生的一个主要方面,但是,成绩不能培养出孩子对生活的爱和热情,反倒会培养出他们对成绩所代表的评价体系的过渡依赖和片面理解。“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学生需要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愿望,能坦然面对各种变化和多种多样的事物,并且能够在不断创造和适应未来社会新的思想和新的方式的同时,鉴赏历史的价值和智慧。当然,这些目标正是要由文科教育来完成和实现的。”笔者亲历的问题学生,他们的主要困难就在于失去学习兴趣,缺乏内在动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曾经成绩优异,以此建立自信。考上大学,面对的人生选择多样化了,成绩难以保持领先了,他们迷失自我,失去自信,遇到困难和挫折一蹶不振,以升学为代表的对学业的功利追求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个别孩子所走的弯路令人痛惜,他们错失了在中小学培养起兴趣的时机,成长过程困难重重。
  4.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
  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观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初步形成,升大学之前孩子们对社会的基本判断就已经形成。他们的知识结构如果仅仅以是否符合考试的要求来衡量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了解重要的话题,但不应仅仅因为它们会出现在考试中,而更应该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可能性。”今天的孩子总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需要为此作好准备。目前社会中发生的种种极端事件,乃至师生冲突,一再提醒我们应该回到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如果老师为升学所累,放弃对学生的基本价值观、道德感的培养,学生即便是考上名校,遇到冲突可能还会危害社会,伤害自己,与社会预期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
  (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达到教育的目标
  1.积极鼓励孩子去培养和发展兴趣爱好,倡导研究型学习
  如果说某些培训机构宣传“贵在先知”有道理的话,应该从学习方法上去理解。比如预习,在课前先了解课堂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必要的准备。但是,如果把所有的学习内容超前对待,让小学生学习中学知识,中学生学习大学知识,以此来理解先知,这只是一种拔苗助长,过早的让孩子掌握知识点,不是真正在学习。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现在的中学教育,都很强调研究型学习。研究型学习的根本,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自己发现问题,尝试去解决问题,主动性和兴趣容易被激发出来,达到的效果更好。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他们会很不情愿去做被逼迫的事情;他们心甘情愿做的事情,他们会投入更多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
  2.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在好习惯的培养上,学校、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短期的培训机构无法替代。优秀的教师会给孩子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孩子们的习惯、方法,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在教育中教学相长,朋辈相亲,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令孩子们无论受教于老师还是自学,都可以胜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深远。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积累,更是父母心血所致。
  3.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在团队和群体中学习成长
  除了跟老师们学习,孩子应该学会互相学习,在团队和群体中学习。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孩子们互相模仿的能力都很强,他们可以从同伴身上学到很多优秀品质。现在一些中学成绩很优秀的学生,考入大学之后,不知道该怎么跟自己的同学相处。他们都曾经出类拔萃,鹤立鸡群;优秀的人聚在一起,原本可以分享更多精彩的思想。遗憾的是,有的孩子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或者碰到问题不知所措;或者干脆把自己封闭起来,一个人摸索,跌跌撞撞,走了很多弯路。学会分享、一起成长,就是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适应社会生活,适应集体。在这个过程中,为别人、为群体和团队付出越多,得到的也越多。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在北大08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曾经讲过,“对同学们来说在大学时代的第一个要点,你得跟同学们分享你所拥有的东西,感情、思想、财富,哪怕是一个苹果也可以分成六瓣大家一起吃。因为你要知道,这样做你将来能得到更多,你的付出永远不会是白白付出的”,懂得分享,归根到底还是懂得如何做人、做事。
  4.健康才有未来,孩子的教育赢在健康
  应该注意到,中小学生的锻炼时间非常少,他们周末、课后忙于参加各种培训,学校作业和培训机构作业加在一起,使得他们的学业压力和课业负担更加繁重,甚至有的孩子因为课业过重,学校作业完成得马马虎虎,得不偿失。一些名校录取学生依据竞赛获奖成绩,学生入学后为了继续保持竞赛领先状态,下课后接着参加培训班,休息时间没有保障,更谈不上发展其他爱好,培养兴趣。有的孩子甚至养成不良习气,以为只要成绩好,自己干什么都可以,社会交往能力、健全心智被扭曲。据笔者了解,某名校初一竞赛班学生,多数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有三次补习课,其他人周末均有补习课,而且都是数学、语文、英语,没有其他发展兴趣、培养修养的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身体状况堪忧,严重者中考之前因过累住院;更何谈培养创新,发展个性,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独生子女的国策已经实行三十年,独生子女一直被认为是核心家庭的中心。“‘小太阳’现象只是独生子女教育中的表面现象,并不表明中国家长倾向‘儿童中心’或者‘儿童本位’。恰恰相反,更多成年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沿着成人设计好的成长轨道一步一步前进,这是一种表现为‘大太阳’现象的‘成人中心’的‘成人本位’”,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家长、学生、学校、课外辅导,它们共同的目标是教育培养人才。如前所述,分数解决不了孩子的成长问题,长远来看,升学、分数只是解决暂时的困难。成为优秀人才需要具备的因素很多,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不能靠急功近利的方式,不可能短时间出成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但是孩子不是一天长成的,父母更不能取代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日积月累,老师、学校长年教育。
  因此,“贵在先知”的应该是家长,家长应该了解教育规律,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学会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现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家长最好的选择是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创造生活、创造未来的人,而不是考试的机器。父母发掘和尊重孩子潜力,帮助他们培养起可以长远发展的良好学习、求知习惯,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因此,对家长的教育,远比对学生的教育更为必要和迫切。我们还没有家长学校,家长们也深受升学压力的困扰,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引起重视,为不同年龄的学生家长开设家长学校,帮助他们指导孩子健康成长,为家长们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和支持。家长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面对的客户和消费群体,每年家长为社会提供巨额教育支出,有关部门应该把家长的力量引导到帮助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上来,使得家长、学校、社会共同为造就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克•贝磊等著.杨慧娟,于洪姣,杨振军,宋洪珍译.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7.149.
  [2][美]Howard Gardner,著.霍力岩,房阳洋,等译.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98.224.
  [3][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著.刘济良译.王定华校.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9.
  [4]史秋琴,杨雄,陈建军.城市变迁与家庭教育――上海家庭教育报告书(2006).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1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