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自然流淌 让孩子的情感自然流淌
 

自然流淌 让孩子的情感自然流淌

发布时间:2019-01-20 04:00:44 影响了:

  “写作”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置的五大学习领域之一。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为“写话”,第二学段(3~6年级)为“习作”,如何在三年级起步阶段,就让孩子们对习作产生兴趣,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是这样做的。
  一、正确定位
  三年级的孩子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较低,习作不应该要求过高。写作教学要让他们逐渐明白,习作是自己的一种生活需求,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再现,是自己情感的流淌。教师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心怀赏识,才能收获他们有灵性的文字。
  与过去所有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的要求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我班学生写的《我的烦恼》,有的写爹妈老是背着他翻看他的作文,他感到很烦;有的写妈妈总是要她多喝水,她感到很烦;有的孩子写最烦的是父母每个周末都要让他做很多的练习,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从选材上看,这些习作没有什么新意,但如果就此给这些习作打不及格分,就会泯灭孩子用习作来表达心声的热情。在不否定孩子“真情流露”的前提下,教师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恰如其分地给予引导。习作,顾名思义就是练习写作,是孩子为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而进行的练笔。既然是种练笔,就应该降低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鼓励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
  二、指导得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习作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回顾整组课文,分析课文是怎样写人的,从中感悟写法。细心的学生发现,这一组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写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相关人物围绕一件“平凡事”展开对话,也是这一组各篇课文的突出特点,写人的习作就可以学学这种写法,以一件事写人,试着写写对话。要求不多,就先学这一点。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其实,要求越多,学生越把握不住要点。有这样一个故事: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讲演时,马克・吐温非常恼火,不仅没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块钱。对于老师来说,我们千万不要做费力不讨好的牧师。
  传统的作文指导往往是按一种模式进行:审题――讲方法――习作。关于“怎样写”,虽然老师讲了不少,但是学生还是不会写。作文到底教什么呢?应该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主导意识过强,喜欢领着学生逐一观察、口述,有时还把相关的句式、词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生搬硬套,这种倾心倾力的指导,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缺乏独特的体验,是不可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叶老说过:“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实感受不写。”我认为,只要我们让孩子知道作文就是叙述自己经历的事,就是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学生就乐于表达,就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另外,应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多读几遍,仔细修改,这种习惯一定要养成。老舍先生说过:“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这样的写作“窍门”,值得教师和学生借鉴。
  三、讲评及时
  对学生激情发挥的习作及时给予评价、点拨,效果更好。当然,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要做到这点不容易,教师会很辛苦。这是需要动动脑筋的。评语要具体,但不要面面俱到。“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内容具体”之类的泛化评语,犹如隔靴搔痒,写了也白写。降低要求,从孩子的实际入手批改习作,你会发现孩子们真的了不起!该肯定的一定要肯定,这也不要,那也删除,边改边抱怨,恨铁不成钢,激励性语言太少,学生会丧失习作信心,视习作为畏途,所以,赏识和肯定实在是太重要了。孩子的习作,不管写得如何,只要是认真写出来的,都要给予积极评价,不要改太多,文章用语不规范,句子不通顺,甚至离题了,都应实事求是地给予点拨,鼓励学生自己修改。像一朵花一样漂亮的习作毕竟不多,甘甜的苹果也有一个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让我们对孩子的习作多些鼓励,多些呵护,多些赏识,激起他们对习作的兴趣,不断提高习作水平。
  作者单位
  思茅一小
  ◇责任编辑:刘岭南◇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