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精雕图怎么做路径_就业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
 

精雕图怎么做路径_就业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

发布时间:2019-01-26 04:08:12 影响了: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较低、名牌高职院校较少、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要求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探索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路。
  一、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截至2009年7月,我国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184所,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为8679人。高职院校数量与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的。但是,当前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人才类型和层次上定位不准,偏高、偏低皆有之;一部分专业目标模糊,分不清培养什么类型和什么层次的人才。不少待业者工作难找而企业单位又招不到技能人才的尴尬局面,说明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而导致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结构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2.专业设置无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复制了不少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没能完全摆脱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模式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构成上,仍然以传统专业为主,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稀少且缓慢。另外,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含量高的专业得不到发展。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大同小异,没有特色,导致学生在就业时,相同专业毕业生“扎堆”,而企业却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学生的就业选择,与所学专业大相径庭,形成就业上的“专业浪费”。
  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基本沿用本科的学科体系,即“三个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课程设置是“三段式”: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处于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从属地位,演示实验为主,实习实训是把理论课堂的讲授变成课外的观察和模仿。这种理论知识陈旧、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模式,不能培养出既具理论知识又具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不强,职业意识不突出。
  4.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教师是办学的核心力量,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能办成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职教育。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理论水平偏低、师资结构不合理和实际操作能力弱的现状,尤其是“双师”素质教育较为缺乏。目前,部分学校师资培养的重点放在学历提升上,而对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还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导致高职教师思想意识中还是把学历提升看作第一位,把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能力锻炼看作第二位。重理论轻实践、重道轻器的传统教育观,仍然在高职教育中复制和蔓延。这种现状与高职教育本身的职业特性、与社会对高职的需求,极不协调。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专科层次教育是指实用型、技术型、职业专门化的高等教育,即高职教育,学制一般为2~3年,该类型毕业生应直接进入劳务市场,而不能直接进入研究生教育。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突出就业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指的是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的一线人才,属于产业大军范畴。IT业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一般是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在制造业主要是技能型人才,如数控机床的操作工、高档汽车的维护保养人才等;三产服务业主要是职业型人才。
  2.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高职教育办学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专业,都是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从宏观层面上看,需要对世界、国家、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中观层面上看,需要对国家特别是学校所在地区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进行深入研究;从微观层面上看,需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和用人趋向。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三个层面,才能做到审视现实、前沿研究、全面规划,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3.改变原有课程体系,突出能力本位
  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主要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进一步明确“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面向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和丰富能力的内涵,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方法,保证专业课程和科目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并在教学过程中从课程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方面,确保能力本位课程的实现。调整课时设置,减少理论课的课时安排,增加实验、实训课的课时量;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课本理论知识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理论引导与实践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调整评价模式,将单一的以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调整为指导性评价,鼓励、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专业的实习、研究。
  4.完善校企合作体制,实施订单式教学
  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可以为定向的企业提供良好的知识、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科研和生产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大部分的职业学校为企业提供的职业培训,都可以成功地完成职工技术以及技能的更新,使企业能够及时掌握一些新技术的应用。要切实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按照企业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充分推动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改革。各职业学校也必须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充分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规格,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各职业院校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并优先向合作企业输送它们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待遇,引进“双师型”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改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优秀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有效改善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的途径之一。制定科学的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大力吸纳和积极培育企业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并通过制定有效的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推进兼职教师队伍的良性运转。其次,重视高职院校现有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一线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到生产、管理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或科研课题研究,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工程型和实践性的教学团队,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第三,聘请社会上的专家、企业家或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定期举办讲座或进行技术指导,将最新的专业知识信息和专业技术动态引进课堂,帮助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和专业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
  注:该文章是河南省教育厅2009年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09A63009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