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四年级写景作文400字_《空山鸟语》:客观的写景和诗意的表现
 

四年级写景作文400字_《空山鸟语》:客观的写景和诗意的表现

发布时间:2019-01-27 03:49:51 影响了:

  《空山鸟语》(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是客居台湾的当代散文家郭枫的名作,是一篇精致的美文,至今为两岸读者交口称誉。   郭枫,原名郭少鸣,江苏徐州人。台湾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生于1930年。抗战胜利后,浪迹江淮汉间,1947年赴台。他在台湾40余年,目睹政治腐败和丑恶的社会现象,洁身自好、安贫乐道,执意以教书和写作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其文学成就可谓有口皆碑。《空山鸟语》选自他的散文集《九月的眸光》。
  诗人素来爱山、爱水、爱美妙绮丽的大自然,以陶冶、启迪、升华自己的灵魂。《空山鸟语》所写的正是郭枫自己心灵感悟与生命体验,是他平素返归山林、抱朴守真这种思想意绪的一个具象化的展示。作品开头部分就说得十分清楚,“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他到山上来不是欣赏令人神迷的“娇艳的花”、“婆娑的树”、“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等等风景,他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台湾现实的人世间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求一块心灵的净土,“静静地躺在铺满落叶的土地上”,让自己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仔细地听一听山林的鸟叫――“世间最美的语言”。接着作者深情地写道“你不懂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在山上清风、白云、流泉、小花蛇以及作者自己,都能听懂鸟的语言,那“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的美妙音乐。因为它们就处于空山的大自然里,因为诗人自己远离了喧嚣的人世,“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心灵挣脱了各种欲望的束缚以及时俗世事的纷扰,空诸一切,心无挂碍,故能与“空山”作心灵的对话。反之,那些拜金拜权、陷在欲网中不能自拔的人,他们听不懂、更不能理解“鸟的语言”,因为他们的灵魂未能得到最终的解脱,他们不过是欲望的奴隶。作者故意说:“你不懂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是听懂的。”这两句话以婉曲的笔法批评了那些追觅欲望而醉生梦死的人。郭枫是寂寞的,“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屈原《怀沙》)很有些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况味。惟其寂寞,才能心平气静地进入一个审美的虚静的意境中,让一颗寂寞的、躁动不安的心去听鸟的语言。
  这篇抒情散文的主体部分,写作者以心灵去感悟“鸟的语言”。具体地说,诗人写了三种鸟儿和它们的鸣叫。
  作者首先写了两只不知名的鸟儿,把它们当作“爱情的精灵”。“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采用了通感的手法,使人获得了奇特的审美感受。这一对鸟儿的鸣唱,不禁唤起作者在小时候对它们的深刻的印象:“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这里采用了联想的写作手法,作者实写在现实中感应着它们的爱情的语言,又在回忆中寻觅着它们爱情的旧梦,虚实相生,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同时抒写了在心灵深处暗暗萌生着对故乡的缕缕情思。
  其次,作者描写了山雀和它的歌声。作者的笔下,山雀俨然是“自由的精灵”。它们既有“撒野”、“兴奋地吵闹”等外在的自由的美;它们的歌声更充满了桀骜不驯的内在自由,“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另一方面,沉浸于欢乐中的诗人,又感到“有些淡淡的悒郁”,面对这自由的山雀,作者不禁慨叹少年时光的流逝,那一度像山雀一样欢乐的时光的流逝。作者触景生情,陷入了对人生形而上的沉思:“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是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当今社会的日益商品化,人性逐渐异化,道德观念逐渐淡薄,在某种程度上,人失去了一个族类的自由。在作者看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的祖国大陆和海岛之间的阻隔,也是一种精神的桎梏。因此,在山雀自由自在地容身于深山广林的抒写中间,更是隐隐透露出客居海岛的游子的淡淡的悒郁之情。
  诗人最后描写鹧鸪和它的歌唱。它是“寻梦的精灵”,被作者称为“鸟中的诗人”和“诗人的化身”。它在午后山林入睡之后,冥冥黄昏将到之前唱起美妙的歌声。“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充满了难以言传的情韵,仿佛叙述着一个古老、怅惘、迷离的故事。诗人的心弦被叩响了。于是他禁不住重温他的旧梦:“咕―咕―”,我回到了江南。……这是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梦。这是以梦来写实,有“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王士�《秋柳》四)的意境。显然梦境所写,可以推想正是30年前作者战乱中离别南京的情景。虽然客居海岛,他梦忆神游、朝思暮想。多么盼望祖国能够和平统一,自己能够回到祖国大陆,寻找当年青年时代的足迹旧梦。“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吗?”字里行间,炎黄子孙的一颗爱国之心便宛然可掬了。
  这篇抒情散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创造了抒情诗的意境,运用了传统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使全篇达到了物我不辨,融为一体的境界。在他的笔下,似乎是写山林、鸟鸣的客观的景,又不以纯然写实;似乎是侧重于抒写依恋故土的情思,又不似纯然借景抒情。
  因此,“鸟”的意象便统一在似与不似之间,主体与客体便在诗人痴醉的艺术感觉中统一了起来,意与境的和谐交融便产生了朦胧的美、空灵的美,最终使这篇文章多了几分诗意与空灵的色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