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两基”之路:一幅壮丽的画卷]壮丽画卷
 

[“两基”之路:一幅壮丽的画卷]壮丽画卷

发布时间:2019-01-29 04:08:57 影响了:

  张掖市甘州区是甘肃实现“两基”目标较早的县区之一。“两基”达标后,甘州区从“强基固本、提高水平、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全力提高”两基”整体水平,机构不撤,队伍不散,投入不少,力度不减,使全区教育工作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张掖一中:从点到面,夯实校园“两基”路
  “‘两基’迎国检不仅是对学校发展的一次高规格评估,也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机遇。”基于这样的认识,张掖一中把“两基”迎国检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从组织领导小组到建立领导机制,从员工培训到外出参观学习,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对外宣传,该校对各项工作都作了全面周全的部署,确保“两基”迎国检各项工作不走过场。
  走进张掖一中校园,印有“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积极迎接‘两基’国检”字样的大幅标语格外醒目。浓厚的迎国检氛围让我们感受到,该校师生一直都在致力于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绿色教育,提高巩固“两基”成果。
  为落实“两基”迎国检工作,该校从健全组织机构入手,成立了 “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按照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工作要求,建立了学校“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责任制。
  为使全校教师尽快熟悉“国检”要求,该校开展“迎国检”全员培训工作,让参加了全区培训的领导和老师担任培训主讲教师,对学校“两基”迎国检知识进行系统培训,并组织工作人员到兄弟学校和外县参观学习,借鉴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两基”工作的重点之一,该校针对图书室、微机室等基础设施不达标的现状,立足实际,通过挤、筹、赊等方式,克服资金不足的实际困难,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该校共筹集资金3.5万元,购置了高质量的书架。在添置图书方面,在学校购书的基础上,学校鼓励师生把喜爱的图书捐出来一些,供大家阅读,教师人均捐书15册以上,学生人均捐书5册以上,图书室藏书量基本达标。另外,在电子教学方面,学校已投入24万元对微机室进行升级改造。目前,教学条件已得到进一步改善。
  近几年来,张掖一中对“两基”工作常抓不懈,利用橱窗、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学校电子屏幕等宣传媒介,全面宣传“两基”知识,并在校园网上开设“两基” 迎国检专题,及时发布工作动态和“两基”迎国检的相关知识。课余时间,同学们也自发组织“两基”迎国检义务宣传组,担任义务宣传员,以“两基”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图画、手抄报和知识问答等形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宣传,营造了浓厚的迎检氛围。
  北街小学:幸福教室、幸福学生、幸福学校
  2007年3月31日,北街小学校长张立海等14名师生应邀做客中央电视台,参加全国百所学校文化建设风采展播活动,成为甘州走进央视的第一校。近年来,北街小学强化“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回归教育本真,不断提升“两基”水平,步入了合力创建师生幸福家园的特色发展道路。
  一所好学校一定是文化特色鲜明的学校。96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北街小学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办学品格。特别是实现“两基”以来,该校在提高巩固上下工夫,在实施制度化、人文化管理的同时,积极提升和丰富文化内涵,秉承“育合格人才,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思想,加强“三风建设”,形成了 “减负增效、和谐发展,书香校园、共育经典,个性张扬、特长培养”的办学特色,基本构建了优美的环境文化、优雅的书香文化、和谐的管理文化、和美的活动文化等多元文化框架。该校发挥文化磁场效应,以培养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做合格小公民”为抓手,坚持家、校结合,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条块育人模式,扎实开展了学生创“五好小公民”、班级创“五好班集体”、学校创“五好学校”的“三创”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2009年被评为“甘肃省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学校”,其经验在全省进行了交流。目前,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
  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的学生。一直以来,该校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锁定在校本研修上,以“研”为突破口,以“修”为着眼点,启动“名师工程”、“青蓝工程”、“读书工程”;搭建了具有北街小学特色的提升专业素养、培养职业信念、提升专业情怀的三大成长平台。在北街小学,教师人人是研究者,主动参与课例研究、事件研究、差异研究等,个人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行动中研究,在传帮带中习得,在书香中修心”成为北街小学教师成长的一大亮点。目前该校有65%的教师受到省、市、区级表彰奖励,8项课题获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教师主持参与出版论著8册、文集22册。目前有省市级骨干教师23人,市、区级拔尖人才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取得本、专科学历的有69 人,占教师总数的 86 %。
  如果说教师的幸福成长给北街小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那么 “打造幸福高效课堂”则为北街小学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找到了目标和方向。一直以来,该校积极构建和谐、赏识、激励的课堂文化,以“幸福高效”为出发点,围绕“低年级注重学习习惯、中年级注重学习方法、高年级注重自学能力”的渐进式培养目标,制定了《北街小学幸福高效课堂教学实施意见》,提倡学生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在探究新知中享受快乐、在互相鼓励中分享快乐。该校还坚持把时间留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开展大课间阅读改革,并整合资源,开发了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为适应学生成长需要,使特色活动课程化,先后开发了《小学英语歌曲大家唱》等10多种校本课程,分别在低、中、高年级开设,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花寨乡中心学校:谱写乡村教育之歌
  步入花寨乡,你丝毫感觉不到是在偏僻的乡村,一栋栋现代化的教学楼、宿舍楼,宽敞明亮的餐厅,功能齐全的多功能教室,堪与城市学校媲美。近年来,该校秉承“学校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情感管理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打造绿色、平安、数字、和谐校园,抒写着巩固提高“两基”水平的发展之歌。
  20世纪90年代,在“普九”时,花寨乡群众无私奉献,7所村办学校成为当时全乡最美丽的风景,每一所学校都凝结着群众的汗水,教育是花寨人民渴望幸福的期盼。开展“两基”工作期间,一代又一代的花寨教育人不甘落后,奋力打拼的脚步一刻不曾停止。
  近年来,随着“以县为主”办学体制的落实,花寨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春天。2003年,根据全区布局调整的需要,该乡党委、政府大胆实践,在原花寨中学的基础上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次性撤并5所学校,形成了“一校三点一园”的办学格局,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学校步入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几年来,花寨乡多方筹资,引进“侨心”等项目,新建了西阳侨心小学、余家城小学、滚家庄教学点,为每一个孩子上好学奠定了基础。
  发展永无止境,为了让每一个山里娃留得住、学得好,学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300多万元,于2003年修建了中心学校教学楼,2004年修建了宿舍楼,建成了锅炉房,同年修建了师生食堂,借助市区政府的支持,配备了高标准的厨具,投资20万元,结束了长期以来“冬天教室烟熏火燎,吃饭蹲墙角”的历史。
  2007年,利用国家“农远”项目建成可容纳30人同时上机学习的计算机教室和多功能厅;2009年又自筹资金新建成计算机教室,师机比达到2∶1,生机比达到10∶1;2010年中心学校建成了“班班通”,争取捐助的计算机24台,建成了西阳小学、余家城小学计算机教室。大山再也阻挡不住孩子的视野,实现了“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的梦想。
  学校能否得到长足发展,学校的师资力量是保障。基于这样的认识,该校从师资培训入手,做足做强校本培训,利用名师课堂、网络资源,广泛开展远程培训。同时启动教师专业成长读书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促使教师专业成长。近年来,先后有24名教师赴兰州、酒泉、宁夏等地学习,129名教师参加骨干教师远程研修和国培计划。有40多篇论文、散文随笔在省市报刊发表;多项课题研究获得市区级奖; 27人次获得市区级优质课。目前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 100%,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文化是学校的发展动力,特色是学校的第二生命。花寨乡中心学校以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说好话,走好路,读好书,写好字,健好身,唱好歌,扫好地”为主题的行为文化实践活动,学校步入特色发展道路。值得一提的是,花寨乡中心学校实施的 “弯腰工程”初见成效,在任何地方,该校师生见到果皮纸屑等就会顺手捡起。近三年来,通过实施“有效课堂”、建设“书香校园”、 开发“艺术课程”等,不断丰富了学校发展的内涵,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自启动“两基”迎国检工作以来,花寨乡抢抓机遇,严格按照“迎检”的目标要求,全面启动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目前花寨乡中心学校综合楼建设已立项,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开工在即。引进资金25万元,计划修建改造校门、围墙。符合规定标准的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已建成,中小学体育、卫生、音乐、美术、科学、数学等实验设施已补充完善,目前生均图书小学15册、初中20册的目标已实现。
  龙渠乡中心学校:乡村最美是学校
  步入张掖市甘州区龙渠乡中心学校,雅致而新颖的建筑群,朗朗的读书声,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1983年,校舍是群众集资修建的土坯房,2001年一场沙尘暴,餐厅都倒塌了。”该校校长杨吉儒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是心有余悸。龙渠乡将消除危房、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上了乡党委、政府重要的议事议程。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经费困难的现状,乡上采取向上争取一些、政府出一些、群众给一些等办法,先后投资600多万元,修建了功能齐全的综合教学楼和标准化操场,配备了多媒体教室……
  当时龙渠乡有12个行政村所属的12所小学,这些小学规模小,农村学校布点分散,办学效益低,这不仅仅是龙渠乡一个乡镇的问题,而是影响甘州教育发展的共性问题。2002年,甘州区开始实施布局调整:撤并村小,在乡镇中学建立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创造了甘州区布局调整“一校一园”的理想布局模式。
  在2010年乡镇教育督导反馈会上,甘州区教育局局长向在座的乡镇领导、群众起身鞠躬致谢。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教育局长的鞠躬是有深意的。在合班并校期间,龙渠群众积极响应,给予了大力支持,因为部分学生离乡镇中心学校较远,学校又很难一下子全部解决寄宿问题,年龄小的必须要接送。冬去春来,不论是严寒,还是酷暑,群众无怨无悔,用人力车接送学生上小学。“不能再给农民增加负担。”区委、区政府下了决心,教育局下了决心,乡党委、政府下了决心。2009年6月,450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划拨到龙渠乡,不到1年时间,一幢总面积3394平方米集住宿、餐饮于一体的高规格五层学生宿舍楼交付使用,六百多名农村娃告别低矮的平房,高高兴兴地搬上了舒适的“新家”。
  住宿楼负一层是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在阅览室里,记者看到100多种杂志、上万册图书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放学后,这里学生最多。”该校杨校长说,住宿楼内,一楼是829平方米的学生餐厅,一次可容纳600名学生就餐,学生全部刷卡吃饭,在餐厅的正面,贴着一周的食谱,面食、米饭、馍馍、炒菜等价格写得明明白白。二、三、四层都是学生宿舍,宽敞明亮,每一间宿舍住着8名学生,来学校了解学生住宿的城区高中老师都啧啧赞叹:龙渠乡中心学校的学生宿舍比城里寄宿学校都管理得好。
  “现在学校和过去有着天壤之别,孩子在这里上学,住宿基本不掏钱,我们很满意,很放心。”家长如是说。家长放心满意是对教育最好的评价。近年来,全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生毕业率达到100%,初中生升学率达到91.6%,自2007年以来,先后有135名初中毕业生考入省级示范性高中。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行走在“两基”迎国检的路上,甘州区广大干部群众、教师,谱写着一曲曲“乡间最美是学校”的优美旋律。
  马神庙街小学:“快乐教育”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四五个一组,吟着童谣,整齐而轻快地蹦跳于起落的跳绳之间;三两个一堆,手握小石子围坐在长凳上“围和尚”……这是甘州区马神庙街小学开展传统游戏的一个情景。近年来,该校围绕“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办学目标,以开发“乡土游戏”课程为突破口,提供“菜单式”游戏项目,让学生在传统游戏中享受运动的乐趣。
  按照传统体育游戏进校园这一理念,马神庙街小学确立了“打造快乐团队、创设快乐课堂、营造快乐活动”为主题的快乐教育模式,在2005年~2007年中实现了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三级跳”的目标,使得“两基”水平不断巩固提高。
  教师乐教是学生乐学的前提。该校以“扬教师之长,修自身之短”为抓手,广泛开展了“名师工程”“教育教学研讨会”“快乐教学大比武”“快乐十分钟”等活动,积极推进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主体的校本教研。目前,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有省市区级骨干教师8名,20多人次在省市优质课评选中获奖,100余篇论文在省市报刊发表。
  一直以来,“尊重”、“体验”、“探究”成为马神庙街小学追求“快乐教育”课堂的三个亮点。该校通过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拓宽认知途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状态中接受知识,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避免了课内损失课外补现象,保障了快乐教育的推进。
  回顾“两基”之路,该校校长感慨万千。在2004年,该校还是一所城区薄弱学校,校舍破旧,设施短缺,学校面临生源危机……2005年,国家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校舍改造纳入规划,当年安排资金460多万元,改建了教学楼,校舍面积扩增2000多平方米;投资70多万元,添置了办公和教学设备设施,更换办公桌椅和课桌椅1000多套;同年修建了幼儿园教学楼,完成了改厕工程;2009年,配置电脑55台,开通城域网,建成校园广播系统,实现了“班班通”。今年,抓住“两基”迎国检机遇,学校主动作为,整合资源,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实验室、卫生保健室等功能室,图书“下移”,班班建立“书吧”,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生均图书15册,音体美等基础设施基本达标。
  “衡量一所学校的好坏不在于它地处何处,而在于学校的办学质量;不在学生多少,而在学生是否在教育中感受到快乐。”马神庙街小学在“快乐教育”实践中,使每一位学生都从快乐中体会到了“幸福”的含义,学校也迈入了文化带动、特色发展的道路。
  南关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不是硬件的现代化,而是思想的现代化、观念的现代化。对于这一点,张掖市甘州区南关学校的领导心知肚明。学校秉承七十多年积淀的文化,完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开始了“生本教育”的实践探索。
  为缓解城区大班额问题,2007年8月,主管部门从张掖一中、四中、青西中学选调11名教师组建了南关学校初中部。从2005年5月征地至2006年5月5日搬迁使用,一所占地80.5亩、总投资达2800余万元,集幼儿、小学、初中教育于一体,具有现代气息的新校区进入人们的视野。127名教职员工,艰苦创业,不辱使命,扬起了3260莘莘学子的希望之帆。
  如果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是发展之源,那么课堂就是立校之本。该校严格落实“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生本思想,坚持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课堂教学理念,使学生主动探究,在相互尊重和欣赏中享受学习,“生本教育”成了学校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2010年首届毕业生升入示范性高中的比例达到了60%;在管理之中,该校注重制度约束的同时,注重了人文管理,注重过程评价,制定了《班主任手册》《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构建了严宽相济、责权分明的生本管理体系。教师是实践“生本教育”的主体,该校以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校本教材开发为途径,全面开展了模式推广课、师傅指导课、徒弟汇报课、单元精品课、优秀教案展评、学法指导等多种活动,激励教师在实践中构建新思想、新方法。
  近年来,“两基”迎国检再一次成为南关学校发展的机遇,该校按照区“两基”办的统一部署,立足实际,改善办学条件,添置了高标准的理化试验室,为51个教学班配置了“班班通”,采取购一点、捐一点的办法,生均图书基本达标,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张掖市素质教育特色校”“张掖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全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是对南关教育人最厚重的奖励。社会的需求没有终点,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没有终点,迎着“两基”迎国检的东风,南关学校“生本教育”的旗帜别样红。
  沙井镇:打好教育基础,办“放心教育”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各项政策,目前,全镇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师资力量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该镇对教育的投入、支持也是显而易见的。自1994年实现“普九”以来,该镇党委、政府健全“五抓四保”控辍保学工作责任机制;2006年,该镇建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基金,加大贫困救助力度,并与86307部队结成军民共建贫困家庭学生帮扶对子,救助学生123多人,发放救助金1.3万元,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留得住、学得好。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该镇各村累计投入教育经费300多万元,硬化校园场地3250平方米,购置计算机120台,建成了“班班通”56个;2007年,镇政府还设立了教育专项奖励基金,对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2009年以来,该镇建立了本科生奖励基金,共奖励学生72名,发放奖励金36000多元;慰问退职民办教师154人,累计发放慰问金30800元。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该镇专门制定了《沙井镇教师职业道德实施方案》,开展师德标兵和师德效能建设评选活动;制定了《教师绩效工资实施细则》《沙井镇校长考核方案》,组织开展新任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中小学校长等培训;以创建“书香校园”为切入点,制订教师专业成长读书规划,促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全镇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到100%。
  长期以来,除了支持全镇中小学教育外,该镇把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全镇人力资源存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职业中学、镇劳动力培训基地、农民技术培训学校等基地的优势资源,分时段开展科普知识、种子繁育、节水灌溉、产品加工保鲜等农科教培训,培育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
  小满镇:小满不满永攀山巅
  1990年11月10日,原甘肃省教委主任王松山到小满镇检查工作,题词勉励:“小满精神光照祁连,小满不满永攀山巅。”小满人不辜负老领导的期望,以永不满足的精神抓教育,使全镇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上世纪80年代末,张掖大地掀起了捐资助学的热潮,小满镇干部群众捐钱、捐物、投工,率先实现了“两无一有”、“六配套”,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小满小学在原校长任建基的带领下,以农村孩子行为习惯教育为突破口,从学生坐、立、行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了养成教育的特色。
  小满小学只是一个开端,一直以来,该镇党政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实现“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后,该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把提高巩固“两基”水平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群众兴办教育的积极性不减,控辍保学的责任不减,经费支持的力度不减,全镇教育事业步入均衡发展的道路。
  2005年,小满镇投资260万元建成中心学校教学大楼,全镇各学校均设立了标准化图书室、实验室、仪器室、阅览室;2009年,中心学校投资80余万元扩建操场一个,满足了体育教学的要求,投资70多万元新建面积522.6平方米的餐厅一幢;目前共拆除D级危房240平方米,争取远程教育项目支持,中心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2个,多功能厅2个,全镇学校基本实现“班班通”;近期向上争取省投资金20余万元,扩建高标准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和图书室;采取向上争取资金和自筹资金的措施,配备图书6万余册,小学生均图书达到13册,初中生均图书达到22册……
  一项项教育设施的完善让大家看到了小满镇的希望,在巩固“两基”的过程中,镇党委、政府领导针对“两基”工作中的“控辍保学”,作出 “坚持一个不少” 的承诺。镇政府、村委会、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小满镇“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意见》,把适龄儿童入学同扶贫项目、退耕还林、农村低保等各项优惠政策挂钩,对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家庭,停止兑现一切优惠政策,从而依法保障子女入学。同时,建立“控辍保学”信息报告制度,继续采取了入户动员、真情劝返、项目救助等措施,加强“控辍保学”工作,确保了学生一个不少。目前,全镇有学校13所,在校学生1869人,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9.8%;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8 %,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3%以内。
  与此同时,小满镇坚持巩固扫盲和农村技术培训相结合、采取集中学习和送教上门相结合、教师包教和子女包教相结合、学识字和学科技相结合等措施巩固扫盲成果。截至目前,全镇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6%,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笙 编辑:陈富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