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浅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浅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发布时间:2019-02-02 04:17:42 影响了: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内涵。然而现实教学中,常常存在二者偏废其一的现象。那么教学中如何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即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设情景,朗读感悟�
  朗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朗读能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一起。�
  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与内化有关系。在内化中,由于阅读文本以符号、形象、情感等进入主体而引起主体心理结构的调整、改造和丰富,因而造成人的心理发展的效应。课堂阅读是一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复的螺旋上升的流程。首先,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走近文本,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心向,形成积极的阅读状态。其次,教者要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悟情诵读。言语转化理论认为:文章是文、象、意的统一体。文,即文章的语言文字系统;象,即文章的形象系统或材料内容;意,即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意蕴或主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文――识象――明意――悟言”,也就是说是一个循文识象,因象明意,由意悟言的过程。循文识象即通过认真阅读语言文字去感知、识记文章的形象系统或材料内容;因象明意,即通过弄清楚文章的形象、材料去明确、领悟文章的思想内蕴;由意悟言即从文本所反映的人文内蕴中领悟言语规律、言语意蕴,进而把自己个性独特的体验,通过诵读或用语言表达出来,提高语文素养。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各种手段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的形象、意境,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表现越强,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人文内涵效果越好。�
  二、找切点,揣摩感悟�
  学生在课堂上恰当的听说读写形式能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一起。�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训练。选择、运用恰当的语言实践形式,是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关键。情感型课文往往在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或者在课文结尾处留有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或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出现模糊空白。学生阅读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我们就要善于抓住这些模糊点,让学生各抒己见,补白充实形象。鲜活的语言,闪烁着灵动的智慧。在一次次成功而愉悦的对话中,学生接受心灵的洗礼。他们在语言的训练过程中,认知得到了发展,情感受到了感染,思想得到了升华。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从语言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心智、语文情意等有机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素养。�
  课堂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方式使学生把语言文字通过实践活动而内化,找好切点,取得较好的感悟的效果。�
  三、以人为本,尊重个性,表达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下面谈谈我的作法。�
  1、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钱理群先生说:“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它”学生在某篇文章中所受的触动也许不会对他的分数有多大的提高,但也许对他的人生观改变许多,我们的教育不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才,而是培养有思想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作为主体所表达出的“个人观点”,提倡创新思维,教师在对某个问题解答时也不采取“独裁”方法,不但开始注意培养学生解决目前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的判断能力,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能力,从本质上说这就是一种自主精神。�
  2、语文教学要关注社会。语文的社会教育功能一直让语文工作者争论不休。我认为,语文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不能说丢就丢掉。但是,语文是各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它和政治思想道德各有各的职责,我国自古就有“文道合一”的说法,就像于漪认为的“语文教师和其他教师相比,在塑造学生心灵方面更负有特殊任务。这是因为教材本身就有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鞭辟入里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感情,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在学生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训练之中,不仅不会削弱语言因素的教学,反而会促进词句篇章的落实……文章的精髓离不开词句篇章的表达,教学中离开了词句篇章,文章精髓就会失去光泽。�
  3、最后,在语文的“人文性”中还应关注自然,这是一个新时代话题。也许在以前提出这个论点时会有人会提出疑问,认为对自然实行人文关怀是多么可笑,但是在这里我既然把语文的人文教育扩展到自然,是有自己的理由的。当今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已经是历史发展所需的。它使我们的语文教育紧跟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力。我们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将自然教育引入课堂,把人文的概念拓展开来。以前语文教育主要针对人和社会世态,虽然这是一个新的话题,但却是重要的课题。�
  因此,我认为定义语文的人文性,不仅是历史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引自《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