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浅谈如何树立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浅谈如何树立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发布时间:2019-02-03 03:44:34 影响了: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也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可以说没有自信心便没有学习。高一新生来到一个新的教育环境,对一切都充满期待和憧憬,很多同学还制定了学习计划,开始热情高涨。但一段时间后,自己感到学习上有点不适应,高中学习并不是自己想象得那样轻松,努力了见效也不是很大。特别是数学科目,较初中难度增加了,内容增加了,初学起来还容易,但完成作业和做课外题时感到很困难,考试起来发现好多题不会做,数学学习兴趣逐渐消退。此时,如果老师不能及时掌握情况,进行及时的疏导,采取适当的措施,这一部分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产生了自卑感,他就会感到学习无力,心灰意懒,思维无序,进而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无形中就成为了数学学习的后进生。为了避免这个情况的发生,对于高一学生入校后应如何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要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尽快完成由初中学习向高中学习的心理转型,迅速适应高中全新的生活、学习方式。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备好开学后的第一堂数学课,让学生开始就喜欢这门学科,喜欢你这个老师。并要帮助他们分析:成绩只代表过去,成功又重新开绐。只有勤奋踏实,认真努力地学习,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才能够成为学习上佼佼者。针对由于初中阶段数学学习成绩差而可能引发的畏难情绪,向他们提供一些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要求他们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通过与学生的交往,我掌握了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其原因之一是由于自信心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不佳,再加上社会的不公正待遇和来自家庭的压力,从而使得困难生自暴自弃,形成恶性循环。在我的教学中,我都是微笑着进教室,用微笑面对学生,让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让学生面对的不是严师,而是笑容可掬的朋友。课堂上我对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和赞美,以鼓励代替批评,以赞美来启迪学生潜在的动力,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克服缺点,弥补不足,这样会使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即使考试学生成绩不理想,我也用“你们都很聪明,只是努力不够”来告诫他们,以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心。
  再次,用老师的爱心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自信。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境,在这里学生自信心的建立首先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真实感情而实现的,只有教师真诚、持久地热爱学生,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互相信赖的桥梁,并通这个桥梁,培养师生良好的关系,从而树立并强化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在课余时间我经常到教室走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要使他们敢亲近我、喜欢我,从而喜欢数学学科。对认真读书的同学,我及时表扬;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他们解决问题,并进学法指导,让他们有进步,进而逐步地喜欢数学。
  最后,要帮助学生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让他尝到学习进步的甜头,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克服学习上的自卑感。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德韦克曾对青少年进行过两种不同的反应实验,他把学生分为两组,对第一组实验者提出了他们很快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对第二组则提出了他们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此后让第一组去解决第二组的问题,结果有些儿童解决了问题,并且像平常一样地发展下去,而第二组学生却完全不能解决问题,即使给予充分的奖励,也依然如故,甚或给予他们以往解决过的问题,但因上述失败的影响太大,自信心受到严重损伤,结果也无济于事。针对这种情况,在数学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再请另一成绩好的学生释疑,最后请全体学生给予评价,通过学生自查、反思、讨论,最后老师给予评价的方式,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判断、评价的一种能力,又是一个矫正错题的好机会,使每项指标都落实到每个学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树立了坚定的自信心。同时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后进生,经常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回答出来,以增强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找他们谈心告诉他们潜力很大,很有发展前途。让他感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且振奋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为数学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因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并不是智力的差别,而是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的差别。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如果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当,会导致学业成绩差,越学越害怕的自卑感。所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梅汝莉,《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
  [2] 教育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