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审视与反思:“语用问题”的特异个案] 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名言
 

[审视与反思:“语用问题”的特异个案] 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名言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9:33 影响了:

  近期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的韩寒,已经成为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的语文教育话题。影响力是一种综合和中性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由主体不自觉地借助时代推力而幸运获至。不过,《时代》周刊给我们提供一种契机来重新审读和透视韩寒,借以反思并展望我们的语文教育。
  当代中国,“语用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社会公共问题。简言之,“语用问题”是指语文教育的庸俗化而导致青少年学生语用品质的低劣化。前者具体表现为语文教育应试倾向与政治本位倾向的泛化,后者则暴露在青少年已经习以为常、深入骨髓的伪劣语用行为上,特别是校园“课堂语用”与日常“生活语用”的严重悖离上。“语文人物”是“语用问题”的派生概念,在本语境中是指面对庸俗化的语文教育秉持己见、守护理想甚至不惜与其断然决裂的特异个案。韩寒就是这种“语文人物”的代表。一方面,他个性化、真实化的言语表达遭到庸俗化语文教育的排斥和压制;另一方面,他又试图冲破这种庸俗化倾向,竭力保持独立、真实、个性的表达。而韩寒作为这种符号性语文人物,为我们提供了省思语文教育的鲜活样本。韩寒曾经的曲折命运,集中反映了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的盲点,当然还有他自身的语用品质问题等。同时,韩寒在文化市场和网络世界上的暂时成功也昭示了语文教育的某些应然取向。这就是韩寒作为一个语文人物提供给我们的特殊价值。
  一、韩寒的背景:中西文化的交汇
  韩寒成长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汇中。九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地方化与全球化结伴而行,文化的同一性受到文化多样性坚持不退的挑战。”①韩寒的脱颖而出,得益于偶然的契机,也包含了一些时代造就的必然因素。
  契机一:开放的“新概念”作文赛给韩寒提供了一夜成名的时机。“新概念”作文之前,韩寒是一名背负着学业沉重挫折感的普通高中生。韩父是某杂志的编辑,为童年的韩寒创设了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韩寒的文字功底在其父不懈的教诲中日渐扎实,其尖锐、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在对中外名著的自由涉猎中逐渐养成。然而,韩寒锋芒毕露的个性化表达并没有受到所在学校语文教育的青睐,而是屡屡遭受排斥和压制。他曾多次参加学校的写作比赛――成绩之差,令人发指。与此同时,他的语文考试成绩也只勉强在及格线徘徊,其它成绩更是惨不忍睹。在这种困厄的境遇中,是“新概念”作文让韩寒的命运发生了转折性的突变。相对于传统的作文比赛来说,“新概念”作文极大地放宽了学生写作的自主尺度,宽容地对待早恋、逃学、颓废、贪污等主流之外的另类题材,不急于在单纯的歌功颂德中进行思想的“规正”。1998年,韩寒以一篇活力迸溅的《杯中窥人》来“窥视”社会对人性的浸染,幸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在媒体的炒作中,韩寒这位文笔老练却学业告危的“另类少年”开始走入公众的视域。之后,社会及各家媒体将韩寒放大为一种具有反思价值的教育现象,由此引发了“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问题的热烈讨论。而现实生活中的韩寒却面临着留级的煎熬。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韩寒决定选择与主流学校教育诀别,摆在他面前的是不可预知的体制外的精神流浪。而同时期成名的其他80后少年作家,则一边涂抹着忧郁、自恋、早熟、叛逆的文字,一边无奈地为高考日夜兼程地苦苦撑持。韩寒从正统教育体制中出走,一方面源于反抗庸俗化语文教育对生命本真的表达欲的深度禁锢;一方面源于受多元的外来文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的浪潮凸起,麦当劳、NBA、美国电影,特别是互联网承载的西方消费观念、自由主义、民主意识和拜金主义,不断消融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成长于中西文化交汇中的80后一代无所适从,一度被媒体谴责为“垮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作为一个文学名词,本身就来源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作家是二战后一群桀骜不驯、追求自由、目无法纪、反对一切成规陋习的青年男女。韩寒正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叛逆者,被主流媒体归入“垮掉的一代”。
  契机二:互联网提供韩寒跃为名博主并被世界主流媒体认可的机会。辍学后,韩寒一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了《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光荣日》、《通稿2003》等作品,构建着理想中的教育体制;一面成为众人眼中“不务正业”的赛车手,在或谴责或惋惜声中“就这样漂来漂去”。此时,互联网改写了文化媒介的历史,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最主要载体。网民作为新新人类的身份在虚拟开放的无限空间中不断创生着新的文化景观。2006年,韩寒也开始新浪博客写作,以自由任性的文笔对一些撞击眼帘的现实话题发表评论,并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诸多方面的热点一一纳入他新锐的视野。此后,他的博文赶超“博冠”徐静蕾,升为国内点击率第一。2010年5月初,韩寒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其评价如下:Han Han"s first novel, based on his experience as a high school dropout in Shanghai, became a best seller in China and sparked a debate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 country"s rigid education system. An avid rally car driver, he writes a mega-popular blog that pokes fun at prominent cultural figures and incompetent officials.(韩寒的第一本小说,基于他在上海读中学辍学的经历。如今,韩寒已经是中国畅销书作家,并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僵化的教育体制的争论。他不仅是一个狂热的赛车手,还写着超级流行的博客,借以批评文化名人和不称职的行政官员。)对此现象,有论者认为,《时代》此举是基于文化后殖民的险恶用心,韩寒的所谓真实、开放、愤世嫉俗,正好迎合了西方的价值观。也有论者认为,美国人无法理解韩寒的“中国价值”,因为“如果韩寒出生在美国,他说不定也是千千万万不满青年中的一个,没有工作,家庭破碎,教育低下”②。还有论者认为,韩寒充当了“文化公厕”的职责,让民众借以泄私“粪”。但我们应该看到,不管是“公民”、“意见领袖”、“公共知识分子”的韩寒,还是入选《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的韩寒,80后作家已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开放背景下蜕茧长大为拥有独特话语的个体。
  二、韩寒:反抗庸俗化的语文教育
  韩寒作为值得我们深度反思的语文人物,集中反映了庸俗化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及其对基于生命本位的个性表达的压制。而韩寒曲折的精神成长,实质上就是他对庸俗化语文教育抗争与决裂的艰难过程。其中不乏值得深入省思之处。
  (一)反抗语文教育应试化倾向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王蒙对韩寒曾有这样一段评价:“你就是一个差生。烂泥扶不上墙,最终辍学,你是个教育的残次品,还充当起精神领袖。”③王蒙的话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的主流教育体制对韩寒的评价。提取“教育”、“辍学”、“差生”、“精神”几个关键词,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教育”仅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划分“好生”与“差生”的标准。概而言之,传统语文教育存在极端的应试化倾向,甚至连不便条分缕析的“人文精神”也要以一纸考卷来细细衡量。
  在全面应试的背景下,作为本应是集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作教学三位为一体的语文教育格局,窄化为以背诵、复述为主的阅读本位教育,即局限在对经典段落的背诵、对文本主题简单的复述上,偏废了以思为魂的说、写、评诸表达能力的培养。在韩寒身上,出现过许多语文教育应试化倾向所导致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案例:一次韩寒收到某校的一张语文试卷,试卷里有他的文章《求医》的一个片段,然后有八个选择题。他做后发现只做对了三个选择题,最最荒谬的是,他居然选择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各种类似的案例在全国各大高校轮番上演。
  语文教育应试化倾向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则是学生思想力、想象力、表现力的普遍弱化。在升学考试的高压下,学生只能以“考”为纲,在试卷上复制和粘贴教师来自“教学参考”的观点;同样,在升学考试的利诱下,教师也只能钻研考纲,揣测出题者的意图和出题方向,为学生和自己的未来赚取分数。高考预测题、高考真题在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居高不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却不断消解。在这种应试化倾向下,众多韩寒们个性化的表达没有得到起码的尊重:有些迷途知返,适应了园丁的“修理”工作,成为主流意识中变“乖”了的好生;有些仍特立独行则遭到冷落和排挤,最终成为大众眼中应试教育的“劣质品”。韩寒是一个比较突出、影响广泛的“叛逆者”。他不无调侃道:“语文在教会人认字之后就完全是一个束缚人想象力的课程。”“语文在教会人识字以及遣词造句以后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并辛辣地讽刺说作文评分取消优良中差,改成“正合我意”、“相差不远”、“参考大纲”、“逆我者亡”④四种。
  韩寒的嘲讽,尽管有其偏激与张狂的一面,但也应引起我们的思索:语文教育是否应该培植、呵护学生基于个体生命本位的言语活力和个性?
  (二)反抗语文教育政治本位化倾向
  语文教育政治本位化倾向是指“学校充当了文化和意识的霸权机构,充当了选择性传统和‘合并’文化的机构。”⑤这是“文革”极左政治思潮的“精神后遗症”。表现为语文教育从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文本解读和考试评价等多维度所暴露出来的思政教育本位倾向。诸如学生对要学的内容缺乏自主的选择和独立的评论,《项链》、《变色龙》等关于宿命和人性悲剧的或深沉或悲悯的精神探险,被浅化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世态等等。
  在这种由学校向社会衍生的政治本位化倾向中,韩寒以“坏男孩”的形象对写作主题进行毁坏与重构,特别表现为对经典的质疑、对权威的反抗、对话语权的坚持等。据韩父回忆:曾有一位老师以“一瓶水不响半瓶水咣当”的道理教育他,他马上画了一个很小的瓶装满水,一个很大的瓶只有半瓶水――韩寒自诩为“大瓶”。成名后的韩寒公开发表自己对语文教材选文的意见,“对著作等身、享誉海内外的大师们指手画脚――蚍蜉撼大树”⑥。对于社会一部分人士的批评,韩寒坚持自己的思想立场,并与代表性的文化权威人士展开了激烈而不乏理性的争辩。其中韩寒对作协的擂台赛,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有作家调侃说:韩寒就跟一个小孩子似的,动不动就跟“作协”家长闹一闹别扭,以示自己有“多可爱”,目的无非是想多分一杯牛奶、多讨一块糖吃。⑦而韩寒也立即在博客中给予回应,他批判作协是思想“孵化基地”,并宣布坚决不入作协、不被体制束缚。尽管韩寒言辞的主观色彩较为浓烈,但是他酣畅淋漓的独立评论在新生代作者中的确有一定代表性――毕竟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发展得令人目眩。
  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语文教育是否应该以包容的气度关注韩寒们成长中的精神现实,尤其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心灵的蜕变与新生?
  三、韩寒:提供语文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
  畅销书作家韩寒与名博主韩寒在文化市场、网络世界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获益于其基于生命本位的言语表达,即正视生活原生态、抒写一己独立的心灵体验、直陈自主人格支配下的独特思考。从他不拘一格的表达中,我们似可感悟到非议不断的语文教育所应走的改革路径和价值取向。“人”是语文教育哲学中矗立的标志性概念。展望全球,各国的母语教育担负着“成人”、“立人”的责任,指向言语表达个性和创造活力的发展,进而在母语文化的传承和创生中实现学科教育的独特价值。
  (一)语文教育的目标指向:自由公民
  “自由公民”是韩寒所获的网络头衔之一。所谓公民,是指“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⑧。作为公民的韩寒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能够履行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与义务。他敢借博客批评庸俗的文化名人和不称职的行政官员,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⑨。同时,韩寒也以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良知对某些社会问题发表纠偏的建设性评论。在出国热盛行的当下,他坦言自己“很喜欢我们的国家”,“甚至都不愿意出国”。⑩在家乐福成为众矢之的时,他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认为矛盾的根本不在于抵制家乐福,而在于去除国民的某些劣根性,壮大自己的国家。在回应《时代》周刊评选一事时,他说:“我非常感叹和惋惜,为什么别人有这样的新闻媒体,当《时代》周刊弄一个人物榜的评选的时候,能够让全世界其他的国家都起波澜。”{11}作为公众人物的韩寒,一面张扬着不羁的个性,一面内敛着爱国情怀以及“世界公民”意识。这对只有机械道德教化而没有公民教育的母语教育来说,具有一定启发性。长期以来,缺乏“公民”意识的母语教育,导致多数学生没有公民的权利感和责任感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自主表达、批评意识。学生一味机械记忆课本中肢解出来的道德纲要,而没有将自己真切的生活体验融入其中。学生公民意识的缺失,一方面使他们不敢、也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公民权利;另一方面,他们习惯于套上人格面具而致使公共伦理道德日趋虚假、苍白。
  所谓公民的“自由”,是指游离于体制之外因而没有框格地自主思考状态。对于韩寒来说,赛车手与畅销书作家的双重自由身份为其打造了个性言论的空间。他不依赖体制也不受体制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玉成了他能基于自己的体验、发表符合国家法律的个性化言论。但比较而言,经过庸俗化语文教育流水线的学生,大多自觉甚至本能地以语文应试的那种标准来修剪自己“旁逸斜出”的言语,以避免不慎落入“离题”的窠穴。在题海战术的长期训练之下,学生基于生命体验的情感与表达渐渐退化、隐匿。这种负面影响甚至在个体精神和言语范式上遗留长远的“内伤”。游离于体制之外的韩寒,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语文教育的另一视角。
  当然,真正的公民自由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心灵解放,是超越外部世界束缚的思维本真状态。作为母语的语文教育,其所培养的“人”应该是不束缚于“标准语用范式”的具有全球视野和自觉责任感的自由公民。语文教育应将公民意识纳入目标体系,以公民责任感与良知代替空泛机械的道德说教,以更开放、宽容的态度接纳学生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语用行为,借以杜绝虚假的庸俗化的“言语垃圾”。
  (二)言语表达的根本源泉:思想活力
  人的思维和言语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韩寒言语表达的真实、犀利是其思想独立性、批判性与创造性的直接外化。正因为思想的独立性,韩寒才能在主流文化中坚持自己的个性表达,并以独立的自我意识规划理想的人生;正因为思想的批判性,他才敢于直面审视、真实判断各种教育的正面和负面现象;正因为思想的创造性,他才能将自己的观点深刻地转化为鞭辟入里的文字,善于运用隐喻、暗喻的方式针砭世事。韩寒的公众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来自他另辟蹊径的独特思想。诀别学校教育后,韩寒不断地展开个人的精神求索,并吸纳新的思想与知识,焕发出蓬勃的精神活力。韩寒的小说与杂文在畅销书一栏榜上有名,其博文不断转换视角切入时事,攀升为大陆点击率第一。甚至有人断言:在文化市场领域,“中国教授加起来对中国公众的影响力,赶不上一个韩寒。”{12}这种显然过热、甚至夸张的评价,却也引发人们对韩寒表达的探秘:无他,唯思想活力而已!
  在文化市场上,韩寒的个性表达所展露出来的思想锋芒得到公众的认可;在往昔的语文教育中,韩寒思想的独特性、批判性与创造性遭到“标准答案”的斫削。两相比较,我们应该受到一定的启悟。以立人为旨归的语文教育应激活“人”的言语个性,而言语的表现力、创造力根植于思想的生命力。我们期待语文教育把握多元文化的潮流,培植学生思想的独特性、批判性与创造性,进而使之在文化全球化中承继并创新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
  (三)言语能力的发展途径:独立评论
  独立评论即“我”之评论,是外国母语教育的人本指向。其中“真实性是包括口头和书面在内的母语评论的最初要求。”即“从感性接触的真实到理性判断或生命体验的真实,再到语言表达的真实。”{13}中国不缺少评论文章,但其独立性与真实性令人担忧。在社会和学校日常语用中更是普遍缺乏忠实于内心世界的独立评论。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崇顺说:“韩寒的影响力缘于敢讲真话。”{14}他将韩寒比成《皇帝的新装》中的孩子,皇帝的愚蠢、荒谬、暴戾每个百姓都心知肚明,但是迫于权势的恐惧与生计的压力,敢怒不敢言之余还要帮助他圆谎。只有天真无邪的孩子才敢于捅破这个显而易见的谎言。同样,韩寒在对待学校教育体制以及某些文化名人等问题上也作出了“我”之真实评论。韩寒对于语文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言语表达的率真与活力,更在于启发了大陆语文教育应汲取各国母语教育的先进理念,着重培养未来公民源于自主人格和自由思考的独立评论能力。
  庸俗化语文教育视学生为言语接受、摹仿与复制的工具人。即使是说写等表达性能力,也往往流于变相复制的言语“套路”中。这应引起语文教育界的警觉。学校要为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语用能力体系,包括以思为内核、以听读视为基础、以说写评为指向的七字语用能力,其间拥有独立评论(口头、书面)能力是其成长为具有深刻思想、一己判断和自主选择的现代公民之显著标志,是资讯时代对现代人的最紧迫的语用要求。可以说,正是这种独立评论能力的逐渐成熟带动了人的全面语用能力,构成后者有序发展的基本途径;更重要的是,也正是这种基于生命本位的独立评论,磨砺着人内在的批判性思维和升华为创造智慧的言语表现力,从而使个体真正成为自己――阳光下思考、大地上行走的智慧生命。韩寒的心灵砥砺和艰难成长,反复昭告着语文教育应选择的这条朴素正途。
  四、韩寒:问题与前景
  韩寒作为“语用问题”的焦点人物,一方面,他率真、恣肆、不乏淋漓畅快的表达昭示了语文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他自身的语用品质问题,其博文也为我们提供了值得议论和评判的一个样本。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的生存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致使精美深沉、意蕴厚重的言语作品很少且亦很难再现,国民语用品质总体也趋于贫弱、粗疏和表浅。韩寒虽然凭借自由公民的人格和思想立场卓然独立、蜕尽纤弱,但身处内忧外患的汉语困顿时期,终难免受染。韩寒的博文明快、犀利、率真,但同时他的随意挥洒也经不起细细推敲与琢磨,暴露出许多显而易见的语用品质问题。诸如言语表达的粗疏、拉杂、欠缜密,这与其活力、野性的自由抒写斑驳陆离地错杂在一起。湖北某八校联考的语文试卷就曾从韩寒的博客中摘录一段话,要求学生从中挑出四处语言毛病(包括标点、用词、断句),并予以改正。韩寒博客的原文是这样的:
  “昨天我的车挂不上两档,今天维修后,问题还是存在,所以基本上一直用1档和3,4档在跑。但还好车速还是比较快,加上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车调的操控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名次还排在第3,领先了第4名一分钟。”{15}
  我们同意试题答案的分析:“车挂不上两档”应改为“二档”,“一直用1档和3,4档在跑”中的逗号应为顿号,“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车调的操控比昨天好了很多”一句中“操控”应该去掉,而“但还好车速还是比较快”中的“但还好”后应该加逗号。{16}我们并不否认韩寒文字具有一定的魅力,其中面向生活真实和思想现实的明快、犀利、率真,甚至是整个文化界当前所严重匮乏的――但这不能以牺牲语用的高雅精致为代价。与一个民族文化创造力匹配的是新一代公民个性灿烂、活力四溅又不乏高贵、精致、大气的语用品质。我们关注在市场经济和快餐文化的起伏中能够崛起且深具民族文化象征意义的言语新生代――这是我们面向“韩寒”们的成长所应该展现的更高期待!况且,他风华正茂,他面临全球化时代提供的多元开放的自由语境,这些都意味着他将拥有一个难以精准预计的可观生长期。韩寒可能是中国文化市场富有潜力的“成长股”。
  作为改革开放30余年最重要的成果,中国终于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地位。后者与全球资讯化时代将共同打造文化多元化的新格局。放眼这种人类有史以来空前开放、活跃的新格局,我们有理由相信:且不论姓谁名甚,担当创新汉文化使命的言语新生代将与“少年中国”共同成长、步向辉煌!
  ――――――――
  注释:
  ①(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②徐贲:《美国人看不懂韩寒》,徐贲新浪博客,2010年4月15日。
  ③王蒙:点评韩寒《杯中窥人》,余秋雨新浪博客,2010年2月8日。
  ④韩寒:《通稿2003》,作家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35-54页。
  ⑤(美)迈克尔・W・阿普尔,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6页。
  ⑥⑩韩寒:《可爱的洪水猛兽》,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8月版,第3-13页,74页。
  ⑦赵凝:《韩寒太无知,他和作协的人接触太少》.
  https://www.省略/bbs/dispbbs.asp?BoardID=11&ID=348652,2008年9月6日。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11月版,第435页。
  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秘书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11}韩寒:《散文一篇》,韩寒新浪博客,2010年4月7日。
  {12}王莹:《人大教授:中国教授加起来影响力赶不上韩寒》,联合早报网,2010年3月23日。
  {13}潘涌:《外国母语的人本指向:学会母语评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7期第39页。
  {14}刘崇顺:《韩寒的影响力源于敢讲真话》,刘崇顺新浪博客,2010年4月9日。
  {15}韩寒:《退出》,韩寒新浪博客,2006年11月26日。
  {16}郦亮:《韩寒博客成为名校联考试题纠错范文》,https://news.省略/s/2007-01-10/013811992575.shtml,2007年1月10日。
  [作者通联: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