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烟台面点蛋糕培训【从“普通面点”到“特色蛋糕”】
 

烟台面点蛋糕培训【从“普通面点”到“特色蛋糕”】

发布时间:2019-02-07 04:07:15 影响了: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对教材中的习题资源进行有效处理和二度开发,恰似面点师傅加工蛋糕,色、香、味俱全才能让人吃得轻松、愉快。如何将“普通面点”做成新鲜、可口,让学生爱不释手、垂涎欲滴的“特色蛋糕”?这就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上下足功夫,充分理解教材习题的设计意图,加以组合、整理和补充,设计出学生喜欢的数学习题,培养学生内在的数学情感和智慧。
  
  (一)加一点“配料”,激发解题兴趣
  
  “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是最能引起态度和个性情绪的学习方式。”结合教材习题的基本内容,配上一些符合儿童特征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制导作用,驱动、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像给蛋糕加上草莓、巧克力等配料,能营造出温馨的氛围,使之形态各异、精美可人,而学生解这样的题也会兴趣盎然。
  如一年级(苏教版教材)单元“复习”上的一道习题:
  
  对于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还未完全建立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解决这道题并不容易。教师可以“加”一点小学生熟悉喜欢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并把“差不多”、“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等几个概念进行对比、加以巩固,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加深概念理解、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片断如下:创设“水果店”的情境:用4个同样大的筐装水果。
  
  师:一筐苹果20个,一筐梨可能有多少个?
  生:可能有22个。
  生:可能有17个。
  师:为什么?
  生:1个梨和1个苹果差不多大,一筐苹果20个,一筐梨的个数和20个差不多。(板书:差不多)
  师:个数差不多可能是多一些,也可能是少一些,所以22和17都有可能。(板书:多一些 少一些)
  师:同样大的筐,一筐苹果20个,一筐草莓一定也是20个!?
  生:不对!苹果大,草莓小!
  生:苹果和草莓大小不一样,同样大的筐,个数也就不一样多。
  师:你考虑问题真全面!(出示实物:1个苹果和1 颗草莓)苹果大,草莓小,同样大的筐,一筐苹果的个数比一筐草莓的个数……
  生:一筐苹果比一筐草莓少得多。(板书:少得多)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一筐草莓比一筐苹果多得多。(板书:多得多)
  (让全体学生从表格中的3个答案中选出合适的答案)
  师:第4个筐只能放4个水果,你猜一猜,可能是什么水果?
  生:可能是菠萝。
  生:可能是柚子。
  生:可能是小西瓜……
  
  (二)改一点“口味”,培养数学情感
  
  同一种蛋糕中的香草、抹茶、红豆等多种口味总让人意犹味尽、回味无穷,同样,学生学习时也喜欢多种不同“口味”的习题。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改编、引申教材上的习题,给习题换新颜、改“口味”,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验挑战思维带来的成功,培养数学情感。
  例如,六年级“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中,教材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题目:一个圆柱体半径10厘米,高8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和体积。以这道题为“原型”进行设计,使之变为一组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拓展题。
  出示一个小蛋糕的示意图(如图1):
  1.在蛋糕表面涂满涂巧克力,需要涂多大面积的巧克力?
  2.为这个蛋糕配一个圆柱体的盒盖,现有3种大小的盒盖,选哪种比较合适?
  ①d=8cm ②d=12cm ③d=16cm
   h=8cm h=8cm h=12cm
  3.如图2:用彩带包扎这个蛋糕盒,至少需要多长的彩带?(打结处15 cm)
  4.如图3:把这块蛋糕平均切成2块,2块蛋糕表面积的和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如图4:把这块蛋糕平均切成3块,3块蛋糕表面积的和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三)变一点“花样”,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中,灵活多“变” 的习题设计,能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断接受智慧的挑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提高;学生享受智慧带来的成功和愉悦的同时,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以提升和飞跃。
  例如,四年级“小华从学校经过街心花园到少年宫,一共有几条路可以走?”一题(如图1):
  
  如果在“街心花园”和“少年宫”之间增加一条路再次练习,最多只能起到巩固作用,还有机械练习之嫌。如何“变”一点,设计出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得到的“桃子”?我在“街心花园”和“少年宫”的第3条路上增加了一条路(如图2),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7条路?9条路?10条路?……学生们有疑惑、有争议、有探究、有讨论 ……
  再如二年级:“搭一个五边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搭一个六边形呢?”一题,我改为:“搭2个五边形,至少要几根小棒?”课上,学生发现:“省”的方法很有用!把2个五边形合在一起,可以省2条边,至少用8根小棒(如图1)。我欣喜学生可贵的提问:“如果搭三个五边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呢?”学生们投入了又一次的思考和讨论。13根(如图2)?12根(如图3)?……精彩的是:“至少用11根!”(如图4)。我惊叹着学生的智慧,学生体验着数学的魅力,这时的我们都沉浸在智慧、成功的数学课堂上。第二天,学生张某的数学日记上出现了这样的题目:“搭两个六边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呢?”并写道:我用火柴棒搭过了,答案是9根(如图5)。瞧,学生也学会“改”题目来“为难”自己了!真是小改动、大收获!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