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以色列“防卫墙”军事行动战术运用] 以色列安全防卫学院
 

[以色列“防卫墙”军事行动战术运用] 以色列安全防卫学院

发布时间:2019-02-12 04:30:54 影响了:

  2007年10月17日,以色列士兵结束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后返回以北部的一个集体农场。巴勒斯坦安全部门官员当天说,以色列国防军当天向加沙地带东南部发动袭击,一名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武装人员在双方的交火中死亡,至少11名巴勒斯坦人受伤。以军则称有一名以色列士兵在冲突中死亡(新华社发)。
  
   以色列“防卫墙”军事行动是2002年以色列军队进占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自治区后对一系列城镇发起的进攻战斗的总称,其行动企图是:全面进占对以色列本土威胁最大的西岸巴勒斯坦城镇,搜捕被以通缉的反以暴力活动分子,摧毁巴自治区内制造武器和炸药的作坊等设施,力求对巴自治区内的“恐怖主义基础结构”以沉重打击,使其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恢复对以暴力活动。该军事行动是典型的低强度冲突下进攻城镇的成功战例。
  
  战役阶段三步走
  
  以军“防卫墙”军事行动自2002年3月29日起至4月22日结束,历时25天,是以色列自1982年黎巴嫩战争以后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以军分三个阶段先后攻占拉马拉、图勒凯尔姆、凯勒吉利耶、纳布卢斯和杰宁5个西岸自治城市。以军动用了3个师约4万人的兵力。其中,西岸师负责耶路撒冷以北、杰宁以南地区作战,“伊甸”预备役装甲师负责杰宁地区作战,720预备役装甲师负责耶路撒冷以南的伯利恒地区作战。巴勒斯坦方面参战人员主要为“法塔赫”下属武装组织“坦齐姆”以及哈马斯、伊斯兰圣战者、人民阵线等武装组织,实际参战人数1000余人。
  
  初始阶段(2002年3月29日~3月31日):进占拉马拉,“隔离”阿拉法特
  2002年3月29日晨,以军开始军事行动。西岸师出动3个步兵旅和部分装甲兵分队进占拉马拉城区,当日就占领了全城并攻占阿拉法特官邸,将阿拉法特“隔离”在其官邸的小楼内。以军进入市区几乎未遭武装抵抗,仅有5起对以军枪击事件。战斗主要发生在阿拉法特官邸,阿拉法特卫队及在官邸内的“法塔赫”武装人员对进占官邸的以军进行了抵抗,以军死亡1人,巴方死亡30余人。
  
  展开阶段(2002年3月31日~4月12日):进占约旦河西岸地区其他城市
  伯利恒地区该区作战由以军第720预备役装甲师负责。
  3月30日,该师3个机步旅及配属分队进占与伯利恒相邻的巴城镇贝特杰拉,借以获得进占伯利恒的跳板。4月1日夜,该师以第310机步旅从西南方向分三路进攻伯利恒。巴各派激进组织武装人员约300人,以反坦克火箭筒和轻重机枪等武器在城区外围进行了抵抗。双方交火数小时后,巴武装人员不支,逐步退入城区。4月2日凌晨,巴部分武装人员挟平民共约200人退入圣诞教堂。由于圣诞教堂地位敏感,以军仅对教堂进行严密封锁和围困(直到5月10日才在欧盟调解下解围)。当日,以军即控制了整个城区。作战中,以军死亡1人,巴方死亡16人。
  凯勒吉利耶和图勒凯尔姆地区 该区作战由以军西岸师负责指挥,参战部队包括第6预备役机步旅、第933机步旅、西岸师所属“埃弗拉伊姆”地区旅。
  
  3月31日,以军包围图勒凯尔姆,第933机步旅进占凯勒古利耶。4月1日,第6旅进占图勒凯尔姆。以军在进占上述两城市过程中未遭到抵抗。
  纳布卢斯地区 该区作战由西岸师负责直接指挥,参战部队包括以军第1机步旅主力及第35空降步兵旅、某预备役机步旅、西岸师所属“埃弗拉伊姆”地区旅和“撒马利亚”地区旅。
  4月3日,以军进入纳布卢斯城区。5日开始进攻城中心的老城区(卡斯巴)。巴激进组织武装人员在老城区组织了顽强抵抗,以军经4天战斗后于4月8日占领全城。战斗中,以军死亡1人,巴方死亡74人。
  杰宁地区该区作战由“伊甸”预备役装甲师负责指挥,参战兵力包括2个预备役机步旅及该师所属部分坦克分队(约1个营)。战斗后期增加第1机步旅1个营、第933机步旅1个营、1个特种作战分队和7142特种军犬营1个军犬分队。
  4月3日晨,以军以一个旅进入杰宁市区,未遇激烈抵抗,但负责进占杰宁难民营的第5预备役步兵旅遭遇顽强抵抗,进展迟缓。以军遂将师预备队投入作战,但战斗进展仍然缓慢。4月9日,以军在难民营中心主区遭巴武装人员伏击,13人死亡。4月10日,以军投入增援部队和配有装甲推土机的工兵重型机械分队,并以空军武装直升机进行火力支援。双方战斗一直持续到12日,以军死亡23人,巴方死亡45人。
  
  巩固和回撤阶段(2002年4月13日~4月20日) 
  4月13日以后,以军主要行动是对巴控制区各村庄的清剿,抓捕以方通缉的巴抵抗运动的重要骨干。4月15日,以军中部军区217侦察营和500装甲旅侦察连在拉马拉附近抓获“法塔赫”西岸地区书记巴尔古提,成为以军在此阶段行动中最重要的成果。
  据以军方公布的数字,整个“防卫墙”军事行动中,以军死亡29人,伤127人;巴方死亡188人,伤599人。
  
  战术运用:攻心为上,巧妙出击
  
  以军在此次城镇作战中拘留巴方人员4258人,从中查获被以通缉的暴力活动分子396人,包括“法塔赫”西岸地区书记巴尔古提等反以武装组织骨干,查获地下军火工厂数十处,收缴各种武器近6000件。以军整个行动计划周密,灵活运用多种战法,达到了预期的战略战役目的。
  
  军事服务于政治,直攻要害与心理攻击并行
  巴以长期存在的冲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低强度冲突的特点。以军认为,在低强度冲突中政治考虑往往居第一位,军事考虑则居第二位;低强度冲突是一种非战争方式的军事斗争,但军事手段并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军事手段直接服务于政治斗争,才是军事行动的主要目的。因此,以军在制定的作战计划中,将攻占拉马拉,隔离巴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使其不能发挥政治影响放在了第一阶段。
  “防卫墙”军事行动,以军即以捉拿躲藏在阿拉法特官邸中的“刺杀以色列旅游部长的凶手”为名,将阿拉法特与对以暴力事件挂钩,首先出动重兵进占阿拉法特官邸,将阿拉法特与外界隔离,一方面削弱了其政治影响和在未来谈判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将国际舆论的关注重点集中到阿拉法特的命运上,减少了对以军行动的关注程度。以军最终达到了迫使阿拉法特同意交出藏匿在其官邸中的“恐怖分子嫌疑人”才解除对其围困的目的,使阿拉法特在巴民众中声望大跌。当以军撤围,阿拉法特走出官邸时,巴方仅发动了不到1000名拉马拉市民集会向其表示支持。同时以军从阿拉法特官邸搜取的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向美方证实阿拉法特“与恐怖活动有牵连”,从而达到以方“孤立”阿拉法特的政治目的。
  另外,面对军事实力极其弱小的巴勒 斯坦,以军动员了坦克、武装直升机等重型装备,出动4万余名正规部队,以重兵压境的态势对巴方造成极大的心理威慑。在进占拉马拉过程中,以军对抵抗或拒捕的巴方武装人员毫不手软,击毙巴方武装人员的场面经新闻媒体播出后,对巴方的抵抗意志造成了巨大冲击。
  在军事行动中,以军采取多种措施笼络巴方民心。以军在旅一级部队配属宪兵和边防警察分队执行宵禁(戒严期间禁止夜间通行)任务,配备民事协调人员与巴民间机构和国际组织协调以保障市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及伤员救助,甚至还配备了灾害救援人员,从废墟中解救受困平民。以军在纳布卢斯老城区作战行动中,甚至随时考虑为巴方医疗机构撤运平民伤员留出通道。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巴平民潜在的抵抗行动。巴安全部队作为整体未对以军进行抵抗,各城镇也未出现全民抵抗的情况。在杰宁和纳布卢斯等发生激烈战斗的地区,以军每隔两小时便广播通知,呼吁巴平民离开交战地区,以孤立进行抵抗的巴激进武装组织骨干,便于以军放手采取行动。
  
  预先掌握城镇地区情况,广泛开展情报战
  由于西岸巴城镇建设无统一规划,地形地貌变化大。以军在情报收集上广泛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测和侦察,传统的作战地图基本被航空照片所替代。考虑到城市巷战的特殊性,以军在实施侦察时,不仅要查明敌方的具体位置、防御部署,还要了解巴方实施巷战的防御方法以及通往城市大街小巷的路线和其他具体的地形资料,特别是通向掩体、具有战术价值的建筑物、制高点等道路的资料。以军还将无人机用于战术侦察,对直升机预降点和难民营等进行实时侦察。同时,以军在作战行动中还广泛使用了以安全总局的人力情报网,较好地弥补了常规的侦察手段在低强度冲突和城镇地形条件下的缺陷。
  巴以冲突开始后,以色列安全总局就开始在巴控区内广泛发展巴勒斯坦“线人”,组成了强有力的人力情报网。此次军事行动中,以安全总局在杰宁等地甚至直接将情报官员及“线人”配属到以军作战部队,执行搜捕巴激进组织骨干、查找武器和爆炸物等任务。
  
  以方在情报战中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促使美方在对待阿拉法特问题上改变立场。以军进占阿拉法特官邸后,迅速组织力量,清查出大批文件,从中取得了阿本人及巴自治机构高级官员与极端组织联系的证据。以总理沙龙访美时,将有关证据直接转交美总统布什,促使美方对阿拉法特的看法发生转折性变化,致使阿拉法特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受到极大限制。
  
  灵活主动,狙击战、穿墙战精彩登场
  由于巴控区难民营和部分城市街道狭窄、居民密集,以军在军事行动中着重注意发挥狙击手和精确射手的作用。通常先以狙击手控制制高点,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替掩护搜查,尽可能地使用狙击手来消灭混杂在平民中的巴方武装人员。以军的狙击手都经过专业狙击训练,并在模拟巷战环境中进行针对性练习,包括如何通过窗户和走廊向外射击,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区分巴方平民和武装战斗人员,精通各种环境下“一枪毙命”战法。可以这么说:“只要在窗户上露一下头,狙击手就能在千米外将其爆头!”
  以军认为,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作战,敌人能够利用遍布各处的高大建筑、发达的地下设施进行攻击,形成空中、地上、地下的立体火网。因此,不能从敌人期望的方向推进,也不能使用常规手段前进,而是应以侧翼运动和绕行为主,于是以军提出了“不走街道,不走正门”的战法。基于上述军事考虑,以军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精彩而神秘的穿墙作战场景。其最基本的前进方式是在建筑内打洞破墙,通过穿墙逐步推进;尽量不与街道平行推进,而是走斜线或不规则路线;尽量避免沿街运动或直接拐弯从直巷进入横巷;当受地形限制必须从街道运动时,也要采用简易盾牌构成临时掩体;利用较高建筑物对街道和路口进行观察。在纳布卢斯老城区战斗中,以军35旅遵循以上运动原则,完全避免了巴方预设的诡雷和伏击的杀伤。
  
  编辑 郑双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