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浅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浅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发布时间:2019-04-01 04:08:27 影响了:

  【摘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通过揭示思维的微观过程来提高高中学生的“原认知”水平,整理思维途径提炼学科思维方法,在运用中掌握学科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77-01
  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新课程改革,从传统的强调学生学习活动中以“理论→实践验证→认识”的验证性学习方式为主变革为以“实践→探究→认识→反思→理论→实践”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对学生培养的方向则由应试教育模式下以知识型兼顾能力型转变为素质教育模式下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能力型、素质型,即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能力的核心部分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决定于思维品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高中学生学科文化素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
  1 揭示思维的微观过程,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使学生学会有序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老师“您为什么会那样想,我怎么想不到?”,或者学生拿到问题或习题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进行分析。通常存在这些情况的学生已经在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寻找思维方法,如果适时地加以引导则其自身的潜力即可很快明显化。学习就是从“已知”到达“未知”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则学习活动就不单是已有知识的习得过程,而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学生获得的体验和思维方法的积淀就会演变为我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事实上,课程中的很多知识内容都存在合理的逻辑结构,挖掘课程资源中已知和未知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的合理内核,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固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对于思维发展水平层次较差的学生在思维水平、学习水平方面的提高仍然收效甚微,其学习过程像“猴子掰苞谷”似的“掰一个、丢一个”。化学是一门以实验科学,化学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由实验现象的分析探讨得出结论。我们在进行“钠的性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保存在试剂瓶的金属钠的观察、对试剂瓶中的液体嗅觉上的感知、切割金属钠的方法的了解运用以及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察,通过学生讨论探究进行思维加工将将金属钠的密度大于煤油而小于水、硬度小、呈银白色等物理性质掌握达成知识目标,这和我们通过阅读教材或多媒体展示所达成的知识目标没有质和量的区别。即使通过学生探究得出结论之后,从表观上看大部分学生似乎能力得到提高,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探究活动本身主要是“体现”或“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学生并不多。但是,将实验中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到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微观过程通过归纳、梳理之后再现给学生,所收到效果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通过对学生学习的大量个案的归因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决定于其思维水平,影响思维水平的后天因素是思维训练活动,思维训练过程中“元认知”水平发展的高低是影响思维水平后天发展的重要因素,“元认知”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来实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对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体验)过程的思维微观过程的揭示,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由“不自觉的反思”变为“自觉的反思”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使学生的无序思维活动变为自觉的有序思维活动,不连续思维变为连续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 用发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布鲁纳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成”。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尽管都是人类早已知晓的事物,但如果这些知识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引发出来的,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发现”。人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因为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的,问题产生后,人们就会积极思维,想办法解决问题,人的智慧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不断发展的。古人去“学则须疑”怀疑是思考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然而发现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于独立思考的人,往往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比按照老师的思路解决总是更加可贵。因此老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的探究情境,是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例如我在讲《燃烧与灭火》(上教版)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探究活动——《白磷,红磷燃烧》,在实验时,我简单介绍了白磷与红磷的性质,并提出让学生认真观察,看谁能发现问题?这些问题你能根据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现象解决吗?实验结束后,我提出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这时课堂热闹了起来,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学生1:铁上的红磷和白磷它们燃烧条件相同,为什么白磷能燃烧红磷却不燃烧?学生2:同是白磷,为什么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而在铁上的白磷却燃烧了?同学们找到了实验的实质性问题,这时我并没有给同学们答案,也没有作任何解释,而是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通过讨论很快得出结论:尽管铁上的红磷和白磷燃烧的条件相同,白磷燃烧了而红磷却没有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白开水的温度能达到它的燃点,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白开水的温度不能达到红磷燃点;放在水中的白磷和放在铁上的白磷它们尽管是同一种物质,因为它们燃烧的条件不同,尽管给了它们相同的温度,可水中没有足够的氧气,所以水中的白磷不会燃烧。由此他们很快总结出来可燃物的条件:燃烧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燃点;必须要有足够的氧气。
  必须指出的是,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也有其独特的学科思维方法,但各学科思维方法都无法和哲学方法割舍,哲学方法在学科思维方法的提炼和完善过程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探索→认识→反思→理论→实践”的研究性学习,获得学科思维方法,并综合运用学科思维方法,逐渐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这既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