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护回家 [让法律护孩子回家!]
 

护回家 [让法律护孩子回家!]

发布时间:2019-04-05 04:41:44 影响了:

  丢了一辆车可以立案,丢了一个孩子却不能立案。可面对每年20万失踪儿童,我们太需要一部《寻找失踪儿童法》了。  把孩子还给这个痛苦的父亲吧  1995年12月17日,我按一个“寻人启事”上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北京丰台铁路工务段职工张荣生的家。一年前的12月19日早晨,他的独生女儿张雅楠冒雪上学走出了家门就再也没有回来。
  张荣生的心至今笼罩在那场雪的阴冷里。
  那天,女儿阑尾炎手术后还在发烧,但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视功课如生命的女孩儿在家里怎能呆得住?清晨7时05分,张荣生夫妇帮孩子系好外套,不放心地看着孩子走进黑森森的楼道。女儿走了几步,又回过头说:“爸爸,下午开家长会,别忘了。晚上还要上自修课,您还得来接我。”
  没想到,这竟成了张荣生听到的女儿的最后一句话。
  他还记得出事前几天带女儿上街散步。要过元旦了,女儿要买贺年卡送给同学,还拉着父亲去瞧她百看不厌的金鱼儿。“小雅摘没有别的奢侈爱好,是个一门心思盯在学习上的孩子。她知道家里生活不宽裕,从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那可是个懂事的女孩子啊。没想到,没想到……”
  不哭不哭,张荣生竭力压抑着自己,然而不听话的泪水还是流满了他忧伤的面孔。已迈入中年的他可以忍受生活的艰辛和清苦,却怎能失去他可爱的女儿?小雅楠可是他唯一的希望、他全部的生活寄托啊!
  40多岁的墩实汉子用手捂着满是泪水的脸,泣不成声,看着他,真想喊一声:天啊,把小雅楠还给这个痛苦的父亲吧!
  天塌下来了,一根稻草也会让人感激流泪
  多少个家庭像张荣生的家一样,因为孩子的丢失而顿时陷入万丈深渊。
  这时候,这样的家庭就成了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他们没有指南针,没有航线,看不见航标灯,左突右撞,在黑色的波涛中精疲力尽地寻找着自己的骨肉
  谁来帮他们一把?!
  张荣生打过“市长电话”求助,接待员说:北京流动人口这么多,这种事比较常见,我们也没办法。
  张荣生心里直嘀咕:怎么说没有办法呢?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主任就由副市长担任,难道这件事和未保委、和市政府就真的没有关系?
  他去找公安部门,有个警察说:人口
  丢失不立案,因为一没现场,二没证据。还说:这种事太多了,急也没用,慢慢等着吧。
  张荣生欲哭无泪:我们家的天都塌下来了,我怎么能再慢慢等着啊!我不明白,丢了一辆汽车可以立案侦查,可是丢了一个孩子怎么就不立案呢?人命关天,那可是一个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女孩子啊!
  张荣生自己寻找女儿已耗尽了钱财,他要继续找下去,他需要资金,他想起了曾为女儿上过保险的保险公司,可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负责承保的平安险要等到被保险人失踪4年后,法院宣告失踪人死亡才能给付保险金。
  张荣生无奈地摇头,找不到女儿,入的这个保险又有什么用处呢?
  张荣生想起了新闻单位,300元钱一次在一些报刊上登出寻人启事,1000元一次在外地一家电视台播出启事。他还来到《法制与新闻》杂志,享受了一次免费服务。他心里感叹:怎么这样的单位这么难找呢?为什么我想在首都的电视台上登个启事花钱也不给播?
  他找到教育行政部门,人家两手一摊:这事应当属于公安部门管。学校更是“一问三不知”。“以前都讲育人重要,现在孩子丢了,老师都不露面。”张荣生真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他又听说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事要找共青团,于是上门求援。团干部们一脸苦笑:我们只是负责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一个青年群众组织,我们哪里有执法权力?
  一次次没有结果的求助,使张荣生的期望越来越小,这时的他,一根稻草也可以带来慰藉。他感到孤立无助,那些偶尔得到的一点帮助使他感到侥幸和惶恐。一个受害者反而没有了理由,要小心翼翼,乞求一样地要求自己应该有的正当权利,这是怎么了?!
  面对犯罪,爱心能有多大威力
  张荣生也有感激。
  北京木樨园长途汽车站的一名姓赵的保安人员听了张荣生的诉说后,立即找来长途车司机们了解情况;山西阳泉长途汽车站的调度人员也把司机叫到一起辩认照片;一家人在阳泉、保定、石家庄一线奔走,碰到的公安干警给他们一路绿灯,路卡免费通过……
  还有那家免费让他登出寻人启事的《法制与新闻》杂志社。
  在已向全国开展“失踪儿童信息服务”的《法制与新闻》编辑部,我翻阅了大量的失踪儿童名册、寻人启事、求援信……那里面有孩子们昔日天真、幸福的笑脸,而更多的是在孩子们的笑脸下面,父母们撕心裂肺的呼喊求助和哭泣倾诉。
  至今,拐卖儿童仍然是儿童失踪的主要原因。如要实施解救,必须依靠准确的信息和线索。公安机关因缺乏自信和线索使解救工作难以有效进行,丢失儿童的亲属往往盲目寻找,频频出行,负债累累,失望而归。有的被拐卖儿童的亲人因此而堕入卜卦、“气功遥测”等迷信的沼泽。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法制与新闻》成立了“失踪儿童信息服务中心”,以现代化手段搜集、整理、分析失踪儿童信息,向家长、警方提供较为准确的资料。他们建立了《失踪儿童档案》和《无家儿童档案》。前者请丢失孩子的家长将情况及时告知,杂志即向社会发布,并帮助搜集有关信息。后者请社会广大群众一旦发现来历不明、身份不清的儿童,立即将情况告知,杂志即登记、分类,定期发布,并按《失踪儿童档案》尽量与有关家长取得联系。
  望穿双眼的父母们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发现了新的大陆,纷纷把丢失的孩子的材料,以及自己的一腔悲伤和期望奇迹发生的梦想一同寄到杂志社。
  但是,被爱心与责任感激励着的编辑记者们很快就有了“大海捞针”的苦叹。他们发现,不少人即使看到或听说到了来历不明的儿童,也常常是无动于衷,既不写信或打电话给编辑部,也不去公安部门举报。这样,在客观上人为地助长
  了犯罪分子拐卖儿童的气焰。
  “失踪儿童信息服务”这扇窗户仍在顽强地开着,透过这扇小窗,一缕微弱的灯光在努力为丢失的孩子们照亮一条可以回家的路。但是,沿着这条路可以回家的孩子依然寥寥无几……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