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必须树立和践行什么的理念_践行“回归生活”理念中的深度反思
 

必须树立和践行什么的理念_践行“回归生活”理念中的深度反思

发布时间:2019-04-20 04:04:56 影响了:

  为了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距离,基于生活德育的理念,品德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从创设之初就提倡“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它内在地蕴含着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两方面内涵:既要求重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资源,通过生活实践来进行道德教育,又指出德育的终极价值应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升其道德生活质量。新课程改革推行的这十余年来,教师们通过接受培训、自我学习以及教学探索,已基本接受并认同了这一课程理念,教学行为和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然而,在我们不断践行“回归生活”理念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反思的问题。本文将以《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课的教学为例,简要探讨品德课程及其教学究竟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如何回归生活以及回归之后该如何升华等问题。
  【案例回放】
  在一次品德教学观摩活动上,《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课的教学打动了在场的观众。整节课在谈话导入之后,主要按以下环节展开:
  (一)父母的辛劳我知道
  1. 工作的繁重(约5分钟)
  2. 家庭的辛劳:围绕课件“一个妈妈的一天”展开。(约5分钟)
  3. 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当父母心情烦闷、情绪低落时,该如何做。(约2分钟)
  (二)父母的心思我知道
  老师呈现三幅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讲述自己的理解。(7分钟)
  (三)我和爸爸妈妈的故事
  1. 讲述自己与爸爸妈妈的故事。(3分钟)
  2. 老师讲述故事“一个母亲一生的八个谎言”,请学生说出感受。(讲故事6分钟,学生谈感受2分钟)
  3. 老师引导学生了解深沉的父爱。(3分钟)
  (四)行动起来让父母高兴
  学生各自说说如何行动才能让父母高兴。(2分钟)
  整堂课上,老师的情感饱满、语言流畅、教学环节丝丝相扣。课的最后,老师饱含深情地说,“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是父母用爱托起了我们的生命,用爱温暖着我们。请珍惜这份爱,因为这种爱只有今生,没有来世。”[1]整节课被推向了高潮。可以说,这堂课上得很成功,尤其是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母亲一生的八个谎言”的故事时,在场听课的学生和老师们无不为故事中母亲的隐忍和无私而动容,甚至落泪。然而,当我们从“回归生活”理念的角度来审视这堂课时,却仍旧能够发现它有待改善和发展的空间。
  一、捕捉生活的时代性
  生活世界既是整体的,更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儿童所处的生活世界也是具有时代性特征的。在落实“回归生活”这一理念时,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点,否则就会导致虚伪道德观在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滋生,从而使德育的成效大打折扣,甚至还会起到反效果。
  例如,以《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为例,教师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承袭这样两种传统看法:第一,世上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孩子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老师就会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反例,只一味地渲染家庭生活的幸福美好。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种种社会因素而导致父母重视物质利益胜过孩子的案例,生活中并不少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告诉我们:“‘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天下无数谎言中的No.1。”[2]如果我们继续忽视甚至否定这种真实生活,它不仅会无意中伤害那些身处不幸中的弱小心灵,更会在无意中滋生出道德的虚伪性。第二,母亲永远是忍耐、牺牲和忘我的,而父亲则是严厉、沉默寡言的。在《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节课中,无论是案例“妈妈的一天”还是故事“一个母亲一生的八个谎言”,都是如此。然而,当今的事实是,既有工作至上而忽略孩子感受的母亲,也有家庭至上,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父亲;既有望子成龙,不惜牺牲周末、节假日休息时间陪孩子上各种辅导班的父亲,也有对孩子不管不顾、放任自流的母亲;既有严格严厉的母亲,也会有温和宽厚的父亲……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亲远比传统观念中的形象要丰富而复杂得多。因此,我们需要及时捕捉生活的时代性,更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抛弃旧有的观念,从而建构起更加多彩与多元的课堂教学。例如,《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的教学,不仅需要呈现模范的父母形象,也不能回避那种不太合格的父母形象,从而指导学生学习包容和理解,进而明白做合格的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道理。
  二、把握生活的个体性
  生活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那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存在。在儿童的生活世界里,我们不能为了教育教学的方便而只看到生活的共性,却忽略那真正富有教育价值的个性化生活。
  例如,在执教《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节课前,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基础做了如下分析:“由于现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只知道接受他人的爱,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他们习惯于接受父母的爱,却从不知父母所受的苦,更不思回报父母的情。”[3]然而,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多数孩子都懂得父母亲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许多,因为在“父母的辛劳我知道”这个教学环节中,很多孩子都能用“劳累”“辛苦”“废寝忘食”等词来形容自己父母的辛劳程度。现实生活中,孩子对父母们一声声甜甜的呼叫、一个个灿烂的微笑、一次次热情的拥抱、一点点关心与问候……难道不是他们表达对父母爱的方式吗?或许,我们的孩子并不像老师们所预想的那样,只会接受父母的爱却不懂得爱父母。深入反思,我们便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各自表达对父母之爱的方式,我们的教师若能以此来正面表扬和鼓励孩子们,他们应该会做得更好。此外,由于孩子常常习惯于站在自己家庭的角度来看待父母,没有对比也就难以体会到父母亲对自己的那份深沉的爱。倘若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到那些缺少父母家人关爱的孩子,那些父母离异的孩子,留守的孩子,家庭遭受意外灾害的孩子;倘若我们课前能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一份调查:调查在自己出生前后,父母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可以从休闲、娱乐时间的变化或者金钱的支出等方面做统计,或者观察、了解与父母同龄的丁克家庭夫妇的生活,看看有了自己以后,父母在时间、精力、金钱等方面,为自己投入与付出了多少……通过这样的引导和比较,孩子们也许会对父母的爱体会更加深刻,感恩之情更加强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