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马克思物质的概念 [马克思的物质概念研究]
 

马克思物质的概念 [马克思的物质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1 03:55:17 影响了:

  摘 要:在西方哲学史中,经历了原始的物质观、本体论的物质观和传统认识论的物质观等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物质概念。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哲学的物质概念是马克思物质概念的直接来源。马克思的物质概念不仅包含了物质概念在西方哲学中的辩证逻辑,更在对象性关系的架构中对其进行了革命性的转换。只有澄清历史唯物主义经典文本关于物质概念的真实意涵,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完全展现其革命性意义。
  关键词:物质;物质观;对象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8/09-0030-05
  作为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物质概念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又是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键。但长期以来,马克思物质概念的基本含义没有得到澄清,致使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在细节方面不够完善。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是对西方哲学传统的反叛,是对新时代哲学的自我救赎。本文力图剥落附着在马克思物质概念上的直观的、庸俗的、矛盾的、模糊的观点,澄清马克思物质概念的真正意涵,并由此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意义。
  一、溯源:西方哲学史的物质概念梳理
  在西方哲学的起源阶段即自然哲学时期,人类的思想发展处于童年。面对纷扰复杂的世界,人类带着最初的懵懂开启了探索自然奥秘之旅。最为困惑当时人类的问题是:世界从何而来?当时的哲学家作为探索奥秘的先锋,或通过经验,或通过思辨,提出了自己的世界本原理论。但由于还不具有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先哲们就把一些简单的自然物当作世界本原。米利都的泰勒斯认为“水是本原”,艾菲斯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团永不熄灭的“活火”,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火、土、气,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同性质、不同比例的“种子”,而德谟克利特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再分的“原子”。由此可见,肇始的哲学家将世界本原都归结为一些具体的自然物。诚然,物质取代神灵成为世界的本原的确是一种进步,但是,将大千世界归因于一个或多个简单自然物,也反映了先哲思考问题原始性的一面。这种原始的、素朴的简单思维又是不清晰的,它们并未将物质与精神完全区分开。以赫拉克利特为例,对他来说:“作为世界本原的‘水’或‘火’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物质形态,而是有着活力的灵魂。”[1]在所有自然哲学的世界本原理论中,只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因为“原子论只用物理属性解释原子和原子的运动,并把灵魂解释为‘精细的原子’”[1]。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说孕育着物质概念的萌芽。他在批判和总结早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他认为,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都只是把握了“质料因”。根据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的定义,质料是“每一事物不是由于偶性从它生成,并继续存留在其中的那个最初载体”[2]。由此可以推知,既然每一事物不是由于“偶性”从它生成,那么每一事物就是由于“必然性”从它生成;质料虽然不能自主运动,但确实是运动的“最初载体”,这种“最初载体”就可以看作是本体。因此:“实际上质料就是抽去了具体规定性的最一般的物质,这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比较明确的物质概念。”[3]质料说孕育着物质概念的萌芽,也预示着物质一元论的到来。
  奥古斯丁在描述和论证创世说的时候,也使用了物质概念。虽然与论证创世说的主旨相比,物质的研究只能是工具性的,但并不意味着这种物质观对后世没有影响。奥古斯丁提出,上帝在虚空中创造了“物质”,但是此时的“物质”并未具有形相。奥古斯丁进一步说,这种物质就是“地”;“地”就是无形相的物质,上帝从“地”创造了普世万物。虽然奥古斯丁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普遍存在,是世间万物存在的载体,但是,由于这一认识是置于教父哲学基础之上的,所以他认为,“至于你所创造的那个‘地’,不过是无形相的物质,因为‘是混沌空虚,而深渊上面是一片黑暗’;从那个混沌空虚的地,从那个不具形相的地,近乎空虚的东西,你创造了这个变化不定的世界所赖以存在而又不真实存在的万物”[4]。这就使得奥古斯丁的哲学体系有着不可克服的矛盾:物质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虚无的,又是上帝创世的实在材料。
  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服务于经院哲学。他重释了形式质料说,提出:所谓质料意指的是“原初质料”,质料只是一种“接受形式的纯粹的可能性”,而“形式是质料的现实性,使质料现实地成为某种东西”[5]57,万物的形成就是由质料向形式的转变。“质料”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指质料”,一种是“泛指质料”,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特指质料是指那种被认为有限定维度的质料”[5]59,是事物的“个体化的原则”[5]58决定了同一种相的事物彼此区别,成为独立个体。“泛指质料”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最初的载体”,是万物存在的基本根据,质料向形式转变,形式决定了事物的种相和属相,使得原初质料能够转变成为大千世界。“亚里士多德虽然以‘形状’来类比‘质料’的意义,但阿奎那首次明确地把‘形状’作为‘能指质料’(即特指质料)的属性。这是朝向近代哲学的‘物质’概念迈开的重要步骤。”[1]
  笛卡尔在心物二元论的立场上阐释了物质概念,为物质概念的澄明作出了真正革命性的贡献,标志着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为近代哲学奠基。对笛卡尔而言,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在于清楚明白理性认识,除此之外,一切存疑。因此,对于心外之物,如果能够为理性清楚明白地认识即是存在,反之即是不存在。至于世界构成的原因、方式和途径,都不再是哲学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自然科学的研究任务。哲学只能透过理性滤镜考察物质的属性,否则,就是莽撞地僭跨心物分殊,就是对理性的悖离,理性是心灵的能力。因此,笛卡尔认为,研究物质的属性,既不能脱离与心灵的比较,也不能脱离主体感知的维度。物质的首要属性是广延,即物质具有必然占据一定形状的空间的属性,这与心灵无广延的属性正好相对。物质占据一定形状的空间就意味着物质有特定的边缘和外观,而这种边缘和外观只能由感官来确定,也就是说,广延属性的呈现离不开主体的感知。因为物质必然具有广延,只要有空间就会有物质来占据,所以,宇宙中不存在虚空;而由于物质的形状可以变化,所以物质所占的空间可大可小。因此,物质在宏观方面可以无限延伸,在微观方面可以无限分解。从感知的维度阐释物质属性主导了后世物质观的流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