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把信仰和追求刻在大山深处】人为什么要有信仰
 

【把信仰和追求刻在大山深处】人为什么要有信仰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7:03 影响了:

  巍巍群山,连绵千里。沿着一条崎岖陡峭的山路,走进平江县三阳乡最偏僻的大洞村,一面五星红旗猎猎飘扬,在四周是翠绿的树林里显得格外耀眼,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响彻大山。在这里,有两代女教师,放弃了城里优越的生活条件,背上行囊,走进了山区,给闭塞、落后、贫穷的山村孩子送去了知识,以无私的爱和柔软的双肩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
  日前,记者专赴大洞学校,走近这个群体,了解她们的故事,走进她们的心灵。
  她们被叫做“嫁到大洞的人”
  上一代人物:童尾风、王玉平、余向阳、周小宜
  大洞村藏在群山里的一个小峡谷中,莽莽群山将这里与世隔绝。如果不是因为这里曾是金矿,可能至今都无人知晓。
  记者一行从县城出发,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大洞村。一到学校,碰巧是学校做课间操的时间。只见在孩子们前面,一位上着咖啡色毛衣、下穿牛仔裤的老师跳得特别卖力。
  这是王玉平,一个53岁的老师,岁月在她脸上没有留下多少痕迹,青春活力、阳光向上尽显脸庞。
  来不及寒暄,课间操一结束,上课铃声就骤然响起,为不耽误学生学习,采访也就只好与上课同时进行。
  村里稍微有条件一点的人家,都搬离了这个小村子,或进城租房送子女上学。所以,学校的生源比较少。现在,学校只有74人。一、三年级一个班,二、四年级一个班,学前班一个班。王玉平和她的同事要教授语文、数学、科技、音乐、体育等所有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程。
  王玉平教二、四年级的语文课。在教室里,王老师用标准普通话朗读着课文,没有想到如此细小的身躯,迸发出抑扬顿挫、中气十足的声音。学生们眼神专注地吸收着文化的营养。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王玉平拍着身上、手上的粉笔灰走进教师办公室。她说:“每天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仿佛感觉到已经停顿的古老中有了一种新鲜的活力,一种对山外丰富多彩的世界的期待。”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大洞村村长黄娓涛联系到平沅学校校长田泽文,表示大洞学校需要好的老师。田校长转告给当时在平沅学校当教务主任的童尾风。童老师得知后,立马给她几个好姐妹王玉平、余向阳、周小宜做工作,希望大家一起过来。
  对来大洞学校教书,起初王玉平家里人都是反对的。反对最强烈的是她老伴,他甚至一周不与她搭话。反对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并不宽裕,尽管王玉平一直在教书,但老伴单位效益不好,于早年下岗,女儿在外读大学,两口子还要赡养双方年迈多病的老人。
  “原来在平沅学校当老师,那是一所完全小学,每天下班后只要坐几分钟的公交车就能回到县城的家。家里都还能照顾到。”
  “但是如果能和好姐妹一起,为山区的孩子做一点什么,也是我的梦想。”
  和王玉平一样,童尾风、余向阳、周小宜也都克服了种种困难。在不理解声中,2005年8月31日,童尾风、余向阳、周小宜、王玉平一行四个“老婆子”,各自骑着摩托车,奔赴大洞。
  “刚来的时候,反差太大了,我们学校周边全是山,买个什么都不方便!更别说闲暇时间怎么打发了。”王玉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山里的各种怪叫声听着让人毛骨悚然,最难受的是心中难以排解的孤寂。原来我们在城郊教书,每天都可以回去,晚上在丈夫的陪伴下,散散步、唱唱歌、跳跳舞,日子好不舒服,而现在眼前除了山还是山。”对生活的极不适应,对亲人的强烈思念,曾一度让这“四朵金花”动摇。
  要么不干,要么就干最好。一诺千金。
  “可怜这些孩子们,上美术课没有彩色笔,除了粉笔和课本,没有其他教学设备。刚到学校时,校园里死气沉沉,一下课孩子们就围在办公室门口,刚开始以为学生是好奇,后来才发现,除了几个调皮一点的男生追追打打外,其他学生根本不知道该玩些什么。
  这怎么能行!
  于是她们增加了活动课课时,但家长们不理解。“这不是不务正业么,是老师们头脑发热吧!”质疑声不绝于耳,更有甚者,一天到晚守在学校里。
  “孩子们会玩了,学习就会更有劲头。”她们不厌其烦地给家长们一一做工作。
  接下来,她们便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童尾风吹拉弹唱样样会,兼任了全校的音乐课;周小宜老师把自己从县夕阳红腰鼓队学来的技艺教给大家,然后4位老师又分成4组去教学生;王玉平负责教学生跳最新的韵体操、集体舞。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在学生到校前先学两个小时,晚上备完课又接着学。这几个50多岁的女人,有时为学好一个动作,得反反复复练上几十上百遍。
  谈到她们四人在这里所受的苦,王玉平难以忘怀。
  “一个萝卜一个坑,少了谁都不行。”52岁的王玉平老师身患高血压、冠心病和肩周炎等多种疾病,但她每个星期坚持骑着摩托车从山外把学生喜欢吃的菜运进来。2009年,王老师在运菜时出了车祸,跌断了右手,左脚也跌伤了,可她放心不下学生,把手接上后便绑着绷带,拄着拐杖来上课。
  余向阳老师是一个“常病号”,胆囊被切除,患有严重的胃溃疡、胆结石,一次胃病发作,两天没进一粒米,无论怎么劝,她硬是扛到星期五下午才回去。
  “我没得其他理想,就是想让孩子们多学点有用的知识,健康成长。”这些朴实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这群朴实乡村教师的真性情。
  “我们都是50多岁,本可以摆老资格,但是我们并没有。晚上,我们聚在一起,交流上课的心得体会,切磋教材教法,然后根据讨论的意见,编写教案,批改作业。”在王玉平看来,这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在用心教学的同时,她们将全部的爱融注到了学生身上。
  2007年的一天,从清晨7点到晚上10点,她们4个人翻过了两个山头,到了6位学生家里。一位家长看到她们竟然翻越两座大山,走10多里山路去家访,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为转化一个叫童柱林的“三差生”(纪律差、习惯差、学习差),那个学期我们到他家里去了11次。事实上,工作之余,她们跑遍了大洞的大沟小壑,走访了每一个学生的家。
  接着,王玉平介绍了一个又一个村委、村民、学生支持她们的故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