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共同富裕没有错: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没有错: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19-07-16 04:00:22 影响了:

  在中国企业界,孙大午是个很特别的人:他既是一家农牧企业的老板,又“不以赢利为最终目的”;他既是一个行动者,又是一个思想者和言说者;他敢于向传统势力开炮,哪怕遭遇厄难亦在所不惜,但提到家人因此不得不为他担心时,他又常常热泪盈眶。他的企业其实并不大,但当他落难时,从学界、传媒界、法律界到企业界自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声援营救行动,并最终使他走出囹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孙大午成于此,落难于此,也获救于此。
  萧三匝和孙大午相识相交多年,了解、理解“大午集团”的独特价值。他们的心灵对话,或许值得当今的企业家展卷一读。
  企业家应该是独立的、创新的
  萧( 萧三匝,下同):有人说你是企业家,也有人说你的知识分子情怀太重,没有企业家“趋利避害”的意识。抛开理论上的定义,在你看来何为企业家?
  孙(孙大午,下同):我们现在还没能给“企业家”下定义,很多人通常都把资本家、实业家、企业家甚至商人、买卖人混为一谈。
  在历史上,商人多,买卖人、生意人多,但不应该说他们是企业家。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社会出现。也就是说,在工商时代才能出现企业家。即使在工商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挣钱的、搞企业的也未必就是企业家,比如资本家。我们教科书上说:企业是以赚钱为目的的组织。赚钱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家的工作。资本家只做加法,想的是如何增加自身的财富,有时甚至不择手段,冒很大风险,就是为了聚拢财富、掠夺财富、积累财富。所以马克思描述过,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会铤而走险;有200%的利润,他会不顾道德和法律。这就是资本家的原始积累状态。他们很少谈社会责任,或者淡化社会责任。
  再就是实业家。我们历史上有不少的实业家。工商时代也出现过很多实业家。实业家以兴国为目的,他们是做大事的。他们中有些人是有国家或者政府背景的,从严格意义上看,也不能被称为企业家。当初孙中山先生就是想以实业救国。现在很多国有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你说他们是企业家?好像也不是。我认为他们是实业家,他们手里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做的不仅仅是加法,还有乘法,是垄断性的放大。
  我所认为的企业家应该是独立的、创新的,不仅仅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也可以说在精神和物质上没有上级。在市场经济中纵横捭阖,没有界限。经济上是独立的,思想上也是自由的、前沿的。因为他是自主的,甚至是野生的,完全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生存下来,发展壮大。没有自由之身,就没有自由之声;没有赤子之身,就没有赤子之心。再讲创新——企业家不仅仅是为了挣钱、积累财富,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不管是物质的、精神的、科技的,他都会投入创新热情,他有忧国忧民的胸怀。所以我认为企业家精神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独立、创新”。
  美国有一任总统说过:美国什么物质财富都可以失去,唯独不能失去企业家精神。只要企业家精神存在,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再造一个美国。我相信这个说法。
  相当部分民营企业家生活在煎熬里
  萧:有人说企业家阶层在当下中国也是弱势群体,你是否认可这种判断?
  孙:我们现在所说的“弱势群体的企业家”,主要是说以经营民营企业为主的企业家。我在微博上说过:相当部分民营企业家生活在煎熬里。尤其是在融资、行政审批、证照办理以及其他一些审批过程中,这些企业家大部分精力要耗费在人事关系上面,而不是生产创新上。这种关系让你不得不低下头弯下腰,以谄媚的姿态去祈求人家帮你办本该很合理很光明很正大的事。你说他是不是弱势群体?人家可以办,有时就不给你办,所以才出现了“寻租”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现在是穿着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鞋,走市场经济的路。我们过去的一些部门,比如农业部门,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土地局、畜牧局等都立了法,它们还都在依法管理。实际上,这些部门本身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这种环境下,审批、年检,是让很多企业家都头痛的事。德国等许多国家就没有工商行政管理局,也没有审批、年检的概念,都是实行注册制、备案制。甚至汽车和驾照都没有年检,汽车坏了自己修,开车上路出了事自己负责。企业只需要在年底申报注册就可以了。我们国家的年检、审批,给政府造成很大的负担。比如说汽车年检,年检的时候是好的,但过了一两个月汽车坏了,你能负责吗?车上路了还得自己修。企业一年一检,但能保证检后就不发生其他事了吗?如亏损、倒闭,何必让政府负这么大的责任!在层层的年检、审批下,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企业家心力交瘁。我的体会就很深。就像我们每次申报贷款,材料都整成山一样高。“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企业家在这时怎能不是弱势群体?
  还有第二点,看我们的经济环境。比如说资源。就金融方面来说,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大都是中小企业,很难融资贷款。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讲得好,我们的企业是“两多两难”:一是企业多、贷款难。企业多就是民营企业多,贷款难主要是中小企业贷款难。二是资金多、投资难。就是老百姓手里有钱,但没办法投资。
  我们的企业家在行政管理、融资、土地、资源等方面是弱势群体,企业家是很悲壮的群体,遍体鳞伤者多,成功者寥寥无几。尽管他们有时候为了面子上的光鲜,开豪车、住好房、抽好烟、喝好酒,大把大把地花钱,实际上他们常常为几十万甚至几万块钱而发愁。没有出路,求告无门,这种现象很普遍。发不出工资还要硬撑门面,借***,不能自拔。
  农村金融合作领域尚未破题
  萧:近年来,舆论比较关注民营企业遭遇“天花板”的问题。能否结合你的经历谈谈?
  孙:民营企业在土地使用、创业、金融创新方面都面临“天花板”,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也具有必然性。我的企业能活下来,活在自主的金融创新上。大午“粮食银行”就是大午集团因地制宜成功实践的一种农村金融合作创新。
  大午集团从养鸡、养猪起步,建有一个小型的饲料加工厂。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企业需要大量饲料粮。由于地处偏僻,周围地广人稀,土地多,粮食就多,附近村民就把余粮借给企业,企业则相当于办了一个便民的“粮食银行”。粮食银行的发展成熟经历了三个阶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