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大学生公寓文化的构建及其创新探索] 构建公寓安全体系的原则
 

[大学生公寓文化的构建及其创新探索] 构建公寓安全体系的原则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2:07 影响了:

   [摘要] 大学生公寓文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文化。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公寓文化,对推动学生工作的进步,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功能、公寓文化的创建及其创新的重要性,并以大学生校园“邻居节”的实践性活动为例,对加强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实效性、高效性、保障性、长效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公寓文化 创新 校园“邻居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学生公寓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还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公寓文化成为了迅速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
  一、大学生公寓文化及其功能
  大学生公寓文化是一种以学生公寓为主要载体,以学生群体为主体,以物质、意识、行为及制度等为内容,以公寓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属于校园文化范畴,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强化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大学生公寓文化有着其独特的功能。
  1.导向功能
  公寓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同校园文化、社会文化一样,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公寓文化所营造的优美环境、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选择等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得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2.规范功能
  健康和谐的公寓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和约束力。积极向上、独具特色的公寓文化活动,学生认同感强、参与面广,约束力大,如果在活动过程中加以正确的引导,通过对学生的陶冶和感染,可使其行为由不规范变得规范。而如果个体行为与共同行为准则发生冲突,不符合公寓文化要求时,个体行为就不会得到承认和赞扬,那么个体行为就会受到公寓文化的必要约束,同样也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公寓文化的规范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3.激励功能
  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能调动每位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良好的文化环境也可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食粮和创造的空间。公寓文化的形成,使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获得内在的驱动力量和激励,将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并维持积极行为的动机,从而达到自我思考、自我完善的作用。
  4.情感互动功能
  公寓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性格表现的大学生,良好的公寓文化能增强他们的凝聚力,树立集体观念和“家”的意识。公寓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和谐共处,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也能成为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有力支持。
  二、大学生公寓文化的构建及创新的重要性
  大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健康、积极的公寓文化将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构成最佳的教书育人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凝聚力,对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构建大学生公寓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普遍实施,班级概念弱化,传统的以班级为载体衍生的各种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方法和手段受到了挑战。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相对固定的生活空间,成为学校各项管理活动的基本载体与落脚点。大学生由于处于一个全新的和相对宽松自主的环境中,心理、习惯上存在着很多不适应,也由此会带来一些矛盾和思想问题。因此,需要针对大学生公寓这一独特的空间,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以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和服务。
  构建大学生公寓文化,也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熟、成才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的“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明确了方向。增强大学生的“四种能力”的关键,在于形成和培育有利于大学生四种能力形成的空间与氛围。大学生公寓既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地方,又是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场所。构建和谐的大学生公寓文化就是要培育精神文化,构建加强理论学习的平台,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培育行为文化,构建完善人格品质的平台,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环境文化,构建提升人文素质的平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制度文化,构建自我管理和依法办事的平台,努力形成以“精神、行为、环境、制度”育人的公寓文化,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熟,稳健成才。
  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发展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很多高校都是近几年才把教学区和生活区分离,形成了学生的公寓园区。相对来说,公寓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在其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1.文化底蕴不足,认同度不高
  作为新兴文化,大学生公寓文化缺少了校园文化所特有的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氛围和人文底蕴,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力来说,都不及校园文化。在大多数人眼里,公寓文化相对来说,往往档次较低,内容深度较浅,对追求新奇和时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也缺乏吸引力。学生自律组织和公寓管理部门的寝室卫生检查等常规手段,也易使大学生产生些许逆反心理和固定思维,对公寓文化的认同度降低,使其只能成为校园文化的补充和延伸。
  2.活动形式单一,重复性频繁
  由于学校公寓文化设施相对来说较缺乏,活动场地资源也有限,即使有一些学校建立了党团活动室、社团活动室,但因为所设区域往往由于如女生楼男生不方便进等因素而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大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开展,容易局限于“蹦蹦跳跳,写写画画”的层面,活动形式单一和重复,仅起到了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的作用。
  3.参与群体受限,涉及面较窄
  公寓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大部分时间,还是以个人或者班级群体作为参与对象居多,以寝室作为参与群体的较少,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公寓文化的特殊性体现。另外,公寓文化活动的组织,如生活小贴士等的信息类、“优良学风寝室”评比的考核管理类的涉及较多,而情感类、实践类的活动涉及较少。
  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意见中指出:“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环境、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要根据这些新的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公寓文化的现状和不足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公寓文化的创新开展非常必要。
  三、大学生校园“邻居节”活动的开展及成效
  大学生校园“邻居节”活动是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开展的一项公寓文化活动。
  在学校的“四室进公寓”、各学院在社区加大进行“社区文化节”活动力度的基础上,如何增强公寓文化活动对大学生们的吸引力,挖掘公寓文化的内涵,提升活动的层次和水平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国上上下下共同的目标。邻里之间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家有难,众人相帮。创建文明和睦的邻里关系,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杭州市创办了国内首届城市“邻居节”,设计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主题活动和邻里交流活动,有效促进了邻里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促进了公民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城市邻里之间,人与人的交流变少,感情变淡。对大学生们来说,在公寓生活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随着网络的发达,联络工具的便利,再加上大学学分制的推行,即使是同班同学,或者隔壁和对门的同学,都有可能不认识。再加上广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不多,与社会的联系形式较为单一等各种原因也使得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较少。如何加强同学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提升,增强公寓特色文化活动的执行力呢?在进行了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受到广大同学期待和具有强烈参与意愿的大学生校园“邻居节”应运而生。
  第一届校园“邻居节”由“敲门日”、“交友日”、“志愿服务日”等以主题日命名的活动组成。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经验的积累,之后的校园“邻居节”将好的活动项目成熟化,并根据需要,增加了“寝室全家福”、“寝室设计大赛”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同时,在做好校园同学参与的“邻居节”的基础上,还引导大学生们来到学校周边的社区,将邻居节的理念与活动带给社区街道的居民们,在社区里积极倡导“相亲相爱一家人”的主旨,开展了“亲子运动会”、“共拍全家福”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校园“邻居节”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寓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加大了公寓文化特色性的体现,在增强公寓文化建设的力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1.以广泛性参与加强公寓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校园“邻居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别致的活动,极大地吸引了广大同学的眼球,也促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自己感兴趣和觉得有意义的活动中来。尤其是像“敲门日”活动使原先缺少主动认识和交流的同学们走出寝室的局限,走到身边的同学中间,进一步加强了沟通,也有效增强了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寝室全家福”活动,则有效凝聚了寝室间成员之间的默契和融洽,也进一步强化了寝室的特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而这也对寝室成员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活动的开展,几乎是全体性的参与,使加强公寓文化建设深化和深入,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2.以丰富性内涵加强公寓文化建设的高效性
  校园“邻居节”突破了公寓文化活动以文艺类、体育类等形式居多的原有方式,在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内涵,创新活动载体,提升活动层次。“敲门日”、互赠“邻里交友卡”等形式,捅破了大学生之间在心理上阻隔起的“窗纸”,大家敞开心扉,认识了新的朋友,促进了交流;与社区街道的交流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提高了大学生与社会接触、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寝室全家福”不仅仅是寝室成员的照片展示,通过对全家福的拍摄以及对照片进行主题性、特色性的描述和展示,都是寝室成员全体智慧的结晶,在全家福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也是寝室氛围、寝室凝聚力的提升,也使寝室及其成员成为大学生们情感上的有力的社会支持。因此,校园“邻居节”使得公寓文化活动以“个人――寝室――社会”的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在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情感依托等各方面内容在内的个人素质的提升,效果明显。
  3.以体系化管理加强公寓文化建设的保障性
  大学生公寓建设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我校把学生公寓作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在学生中建立了一支社区管理队伍――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这支队伍在开展校园“邻居节”活动中从活动的策划到执行以及上传下达的功能发挥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校园“邻居节”能够有序有效开展。作为入住公寓的辅导员,在活动过程中起到了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同时,为更好地加强活动的执行力,生活委员、寝室长也发挥着带头作用。因此,以辅导员为指导,“社区管理委员会――班级生活委员――楼层长――寝室长”共同发挥作用的“四位一体”的学生公寓组织体系,成为公寓文化建设的保障性力量。
  4.以品牌化打造加强公寓文化建设的长效性
  公寓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坚持不懈的工作。校园“邻居节”要想在公寓文化建设上持续发挥作用,品牌化的打造是一个重要任务。只有本着“品牌化”的目标去努力,才有可能使活动开展更规范、更具特色、层次丰富、学生乐于参与,也更能发挥其的功能和作用,从而达到用文化熏陶和引导学生、营造学生公寓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是学生公寓能够成为集“思想教育、行为指导、学习引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等为一体的教育载体。因此,每届校园“邻居节”的开展,都是在不断经验积累过程中去进行新的突破,不断探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主题,使其在促进公寓文化建设上成为一个重要的依托手段。
  5.以探索性研究加强公寓文化建设的创新性
  当然,加强公寓文化建设,仅凭一个校园“邻居节”是远远不够的。开展校园“邻居节”,只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个探索。但是,从对校园“邻居节”的举办过程以及成效、意义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找出要领、抓住关键、分析到位、组织有序,就能够了解在加强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努力的方向在哪里,这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校园“邻居节”还有很多新的内容可以挖掘。比如,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在公寓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如何将网络这一传播媒介的作用合理融入和发挥等。相信由校园“邻居节”而引出的课题,还有很多要去思考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刘景伟,苗术文.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基本功能及构建[J].职业教育技术研究,2005,(4):54.
  [2]孙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2):179-183.
  [3]王承海,李传亭.浅谈加强公寓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J].山东农业教育,2006,(3):44-47.
  [4]贝静红.高校学生公寓和谐文化建设的着力点[J].当代青年研究,2008,(2):53-5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