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_谈“任务驱动”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_谈“任务驱动”信息技术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19 03:45:07 影响了: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视野的拓展:多位立体设计任务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1.任务设计要把握层次性。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任务”要有层次感。例如,许多《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学着做”、“试一试”、“动手做”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项技能,才能用已经掌握的任务作铺垫,学习其它更深层次的任务。这就好比是造房子,必须先打地基,再造第一层、第二层,……,而不能一蹴而就,那样的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在教学《画图》软件时,就采取了任务的层次性。在一开始教学画图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工具等,后来学生能用大多数的工具进行创作,让他们把作品保存在硬盘中。这里就对保存作品进行任务的分解:第一步只要求把作品保存在默认的“我的文档”里;第二步能打开保存在“我的文档”中的作品:第三步进行作品的再创作;第四步把作品统一保存在D盘中的“学生作品”目录中。这里对保存作品的这个任务进行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单单把大的任务抛出,让学生把作品保存在D盘的“学生作品”目录中,相信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或者说是顺利地完成任务。
  2.任务设计要注重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说这是它区别于其它学科最大的特征。操作占信息技术课很大的比例,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去操作。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在信息技术课中,操作主要分三种:一是教师(学生)演示型。这种方式要求教师演示仔细、清晰,能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但这种方式缺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二是自主探索型。这种方式恰恰相反,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尝试,进而掌握一种基本技能,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三是互帮互学型。一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已经了解,再次操作给其他学生看,这样已经会的学生又操作了一遍,不会的学生通过演示也掌握了。这三种操作方式交互使用、互相补充。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3.任务设计要关注差异性。“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可以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及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因此,设计“任务”时,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实际,例如,初一学生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即“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二、视界的融合:在共生共荣中驱动学习
  
  教师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对“任务”的设计,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切合实际、便于达到和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胜利和喜悦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1.在把握规律中引入任务。“任务”的展示千万不能泛泛而谈、含糊不清,应落到具体的某一点上。有的老师在设计任务时,认为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不然。任务应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且有大有小,有的任务可能只有一步,而有的任务可能要结合前面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人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一解释概念一举例说明”的顺序;而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一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一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存储容量的单位时,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给他们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了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归纳出概念与结论,学生就更容易接受。
  2.在互动协作中完成任务。在任务确定之后,为了能让学生发现完成任务所用的知识点,找到完成任务的突破口。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任务,整理出任务中所包含的问题。学生分析完问题后,他们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此时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可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指导他们就学习方法、操作技巧进行介绍、交流、讨论,认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把协作学习和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3.在信息反馈中扩展任务。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对于学生来说,求知欲的强弱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任务的设计是有弹性的,那么完成的好坏也是有差距的,所以“不能让学生吃得太饱,也不能让其饿着”,这就是教学过程结束前对任务的扩展和细化。通过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来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充分投入到新的学习氛围中。当学生经过探索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应把他们的成果和经验分享给整个学习团队,同时表扬他们的优点,推广他们的经验。同时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只记优点,我认为能够完成任务就是成功,就应该给予表扬。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乐趣中成长。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