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初探小学数学课堂“以问导学”的艺术 小学数学导学案
 

初探小学数学课堂“以问导学”的艺术 小学数学导学案

发布时间:2019-01-21 03:50:36 影响了: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以问导学,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提倡“以问导趣,以问导思,以问导法,以问导成”的教学思想,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乐学、思学、会学和善学,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探索。
  1.以问导趣,让学生乐学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问题变得有趣一点呢?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将学生的兴致引入课堂,可以结合着孩子很熟悉的很多事件和生活经验来提问。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利用学生“过一个生日就长了一岁”的生活体验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小明的爷爷某年2月29日过第19个生日,你们猜,当年小明的爷爷几岁?”很多学生从“过一个生日就长了一岁”的生活体验出发,脱口而出“19岁”。教师反问:“有19岁的老爷爷吗?19岁的人就能抱孙子了?”学生哈哈大笑。笑声激起了疑云:“难道过一个生日不是长一岁吗?”教师乘学生大疑大惑之际,展开了新知“闰年”的教学,学生的兴趣自然浓厚,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地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问题,真正改变课堂里教师唱主角的局面,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彻底地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小学教学第一册中,当教学“10的组成与分解”时,我利用学生爱做游戏的心理,采用变魔术的方法,要求两人一组到讲台上表演,其中一人背对同学们把10根小棒分成两组,然后转过身来让另一个人和同学们看,另外一个人按他的表演写在老师事先板书“10可以分成()和()”的括号里,台下的同学则当评委,看他们的表演是不是成功。一听说变魔术,同学们立刻兴奋起来,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两名同学每变一次,都请其他同学用一句话说出魔术的结果。有时如果和前一组同学雷同了,我又适当启发:“还能不能变出更好的来?这种形式的提问,同学们在游戏中既动手,又动脑,还动口,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2.以问导思,让学生活学
  “以问导思”提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探索、思考,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因此,“以问导思”的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学得活学得深。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人类最强烈、最持久的思考,来自于面对不解之谜”。提问要特别注意把握好时机。教师可以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例如:教“9+几”时,先让一个学生数出9根,再让同桌数出5根小棒,这时,教师提出三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①想一想,两人一共有几根小棒?②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合作探究,边摆边说。③怎样摆小棒,让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是14根?再请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小棒摆给大家看,边摆边说出思考过程。这三个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在算法多样化的情况下,能较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凑十法来帮助计算。
  3.以问导法,让学生会学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归纳方法,让学生会学。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有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疑解惑,引导学生会学?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的《用比例解决问题》时,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题,可以用以前的知识解答,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写得一种方法的,你已经合格了;写得两种方法的,说明你很了不起!学生非常活跃,探究的欲望也很浓。教师随机指名板演,最后指着用比例解答的算式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出比例式的?板演的学生回答:我是根据水费比吨数等于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来列的。这个学生说得很好,但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接下来的提问就十分重要了。这时教师反问:谁一定?(每吨水的价钱)继续追问:你是什么知道比值一定的?(水费除以吨数等于比值一定)再引问:也就是说,这道题中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比例?经过这么一轮的问题,多个学生的回答补充,学生基本掌握了列比例的的方法步骤。所以说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让学生会学是关键。
  4.以问导成,让学生善学
  “以问导学”的核心是实现老师“导”和学生“学”的完美结合,只有老师善导,才有学生善学,只有老师导之有方,才有学生学之有方。老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变“主演”为“导演”,而学生由“听众”变“主演”,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在课堂巩固和深化环节,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平均数》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已经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学生算出,甲队拍球的平均数是 14 个,乙队拍球的平均数是 12 个。这个时候算出来之后,怎么提问?问什么样的问题?老师这样问: 12 表示什么?你怎么认识 12 这个数?学生回答说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12 表示什么?我们看到,老师的这个问题就是就着学生的结果而出的。你不是一个队平均数是12,另一个队平均数是14吗?然后我就问你,12表示什么。你求完了,解决问题之后有一个结果,你得说说这个结果的意义是什么,孩子就说了,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然后老师继续问,你怎么认识 12 这个数?仍然是很具体的一个问题,咱们看第一个学生说什么,说我拍了13个,把多的一个给其他队员了。他拍了13个,13比12多一个,我把多的这一个给了其他队员了;第二个孩子回答说,我拍了14个,把多的两个给了拍8个的同学,他少好几个,我把我多的这俩给他了;然后第三个学生说什么,说我很高兴,本来我拍了8个,他们又给我增加4个。第三个孩子本来才拍8个,其他人又给他增加了4个,所以他挺高兴的。
  总之,“以问导学”是一项激趣、设疑、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师生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反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古语亦云:学想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增强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城厢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