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愿心中的教研奇葩越开越艳】西安市教研米艳霞
 

【愿心中的教研奇葩越开越艳】西安市教研米艳霞

发布时间:2019-01-23 04:02:40 影响了:

  20世纪90年代初,我的教坛处女作《九年义务教育第二册写字指导》发表于《江西教育》,后又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全文转载,内心着实涨涌起对未来的向往。从此,我便与《江西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教18年,这枝土生土长的教研奇葩也与我相伴了18年。18年来,它为我释疑解惑、为我丰厚积淀、为我指引航向……当改版后的《江西教育》(B)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来到案头时,细细咀嚼,一种熟悉而又新鲜的感受便涌上心头。说熟悉,因为它传承了一贯的特点――内容丰富、实用有效;说新鲜,它调整、更新了栏目,让我清晰地看见了它与时俱进的脚步。
  在众多精巧的栏目中,我偏爱下面几个:
  一是专题。本期的专题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说课”,首先选题就让人感到亲切,它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命题,说课正是小学老师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但有时却又觉得不知从何说起。编者用“专家引领”“指标评价”“一组说课设计”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将这一命题展现出来,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读了这一专题,自身也经历了一次学习,由“朦胧”到“清晰”直至“形成能力”,真好!
  二是杏坛沙龙。既是“沙龙”,那就是一场小型的聚会,在这里,没有一人的“雄霸天下”,而是各人的倾吐心声,他们不分职务、不分年龄、各抒己见、旁征博引,真可谓“我口说我心”。创新、思考、悟道,在一次又一次的观点大放送中竞相绽放,的确过瘾,的确受益。
  三是课例研究。紧密贴近一线教学是这个栏目最大的特色。辐射不同学科、一个个真实案例,不仅有一份课堂的亲切感,更让人在品读中觉得理论学习是这样的通俗易懂。也许这些课例并不完美,但它们能引发我们的思考:这个环节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是我,我又会怎样做?从这个案例中我能汲取些什么?摒弃些什么?或许,这一切正是课改路上的积累与探索。
  四是师路心语。经常听到老师说,写文章难,想发表更难。而“师路心语”却为老师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读着、读着,我们甚至于可以悟到:原来写文章这么简单!一个细节、一个过程、一种认识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内容,它这样直白、这样单纯,又是这样时时出现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一次经历就是一次蜕变,一次提升。拿起笔来,就是一种探索,更是一种希望。这正是我对这个栏目特别感兴趣的地方。
  当然,边读边思考的同时,也有这么几个拙见浮现出来:
  关于“名师导航”。从名师层面上讲,希望省内、外兼备;从素材上讲,不是局限于名师的一两篇文章,很希望能有一系列的报道,既有名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又有名师的教学思想体系的呈现,更应该有名师在不同阶段的鲜活案例(如篇幅不够,可以多期连载)。这样,有了广度、深度和梯度,是不是能更好地让老师们从人格、专业技能等方面立体地了解和学习名师,在他们的引领下,更有效地前进呢?
  关于“报刊撷英”。所选内容多是理论上的,虽然精辟,但教师们是否能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呢?如果能结合理论选生动的小案例或与理论相关的教育故事,会不会更好地吸引大家的目光呢?前不久,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谈韩国的教育,觉得很有意思,从中也自然地学到很多东西。
  关于设立“问讯台”。其实在各科教学中,我们都会有一些困惑或者教师之间针对教学有一些争执,孰是孰非,有时的确“不能决也”。能否聘请部分专家针对这些问题来作个解答?这样,读编之间便能关于开阔积极互动,也让《江西教育》(B)成为老师们的好参谋。
  关于“视野”。我们常说,给人一杯水,自己要一桶水。如果视野仅仅在小学阶段、在内地教学打转,就会让人有“井底之蛙”的狭隘与短浅,应该跳出去。怎么跳?第一,能否与中学有所衔接,像语文,有些课例在初中甚至高中都有,他们是怎样处理的?中学的老师又是怎样看待小学教学的?第二,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各学科小学教研、教学是如何开展的?与咱们有哪些不同?这样的学习与思考是不是会让我们的教学底气更足,更容易开拓出新的教学路子。
  行文至此,对《江西教育》(B)有了更多的遐想和憧憬,一个愿望在心中悄然形成,那就是――让这枝心中的教研奇葩越开越艳!这应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希望!(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jxjyzwp@126.co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