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慈母情深》教学片段与评析_慈母情深阅读理解
 

《慈母情深》教学片段与评析_慈母情深阅读理解

发布时间:2019-01-23 03:58:41 影响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片段】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大屏幕出示)自己读读,读着读着,你会有什么感受?(生自由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感受?(生无语)
  师:你轻松吗?(生不答)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我难过。
  师:是吗?为什么会难过?(继续指名读)
  师:你想通过自己的读,表达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我想哭,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她太辛苦了。
  生:我也觉得心里挺难受的。(齐读)
  师:这一段写得非常特别,谁发现了?
  生:这一段每一句话中都有“我的母亲”。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学生自由读)
  生:我发现每句话把“我的母亲”放在后面,与我们习惯的说法不一样,一般我们会把“我的母亲”放在前面。(其他学生点头同意)
  师:你很会读书,能联系生活理解,真不错!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来比较一下。(出示另一段把“我的母亲”放在前面表述的句子)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电视,一定曾经看过慢镜头,两段话自己读一读,看哪段话给你慢镜头的感觉?(生自由读)
  生:第一段。
  师:大声地说――(第一段),肯定地说――(第一段),响亮地说――(第一段)。
  师:既然是慢镜头,那就让我们细细地看,慢慢地看“我的母亲”。
  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
  生:我看到了一个极其瘦弱的背。
  生:我看到了一个弯曲的背。
  生:我看到了一个脊椎骨突出的背。
  师:瘦骨嶙峋的背。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这句话。(生读)
  师:这是我的母亲吗?记忆中,母亲的背不是这样的,母亲的背是怎样的?
  生:我母亲的背是很挺拔的。
  生:我母亲的背不像文中那样瘦弱,而是有点胖胖的。
  师:而我现在看到的是这样的背,是极其瘦弱的背,是瘦骨嶙峋的背,是脊椎骨突出的背,背直起来了,读。(生读第一句)
  师: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到了母亲的脸,那是一张怎样的脸?
  生:那是一张戴着褐色口罩的脸。
  生:那张脸上有一对充满疲惫眼神的眼睛。
  生:我觉得褐色口罩里是一张瘦弱的脸。
  师:把我们的想象融进去,再读这句话。
  师:母亲啊母亲,你曾经坚挺的背到哪里去了?你曾经光洁红润的脸到哪里去了?你曾经水汪汪的眼睛到哪里去了?你们想过吗?带着自己的疑虑,带着自己的惊诧,再来读这段话。(师生合作读,教师读“我的母亲”,学生读其他;读完再交换着读一遍,三个“我的母亲”,读的语气不同)
  师:母亲坚挺的背哪里去了?
  生:母亲坚挺的背是为我辛苦操劳而弯曲了。
  师:母亲光洁的面容哪里去了?
  生:是因为养我们这么多孩子,在繁重的工作中失去了。
  师:母亲水汪汪的眼睛哪里去了?
  生:是母亲为我们日夜操劳而失去了。
  师:母亲是怎样挣钱的?母亲就是这样挣钱的!(课堂里传来唏嘘声)同学们,假如你的母亲就在这里,假如你看到自己母亲的这一番形象,你的心里会怎样?
  生:很不好受。
  生:我很难过。
  生:我很伤心。
  师:看到母亲这样的面容,我怎能不鼻子一酸哪!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段话。(学生深情朗读)现在你明白梁晓声为什么这样写了吗?
  生:我知道为什么要放在后面了,如果把“我的母亲”放在后面,先看到母亲的面容,作者会想:这是我的母亲吗?所以还是放在后面比较好。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放在后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疑惑,作者的困顿,作者的惊讶以及作者的痛心。
  【评析】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一课,听着王老师深情的话语,就像站在小溪旁,淙淙的溪水让你不忍举步,可又直想投入它的怀抱。那短短的文字,在王崧舟老师的引领下,漾起浓浓的情,叩响我们的心门。这情,漾起了一层层圆晕:读着文字,就像是投下了一颗小小的石子,引得文字醒了;投下的石子漾起圆晕,一层层,原来是那情真意切的母亲的画面;圆晕继续荡漾开去,原来是教师有意对语文意识的呼唤。
  一、文字本无情,读着它也会醒过来。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我想,这另一只眼睛所看到的就是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情。王崧舟老师先学生一步走进了文字的背后,看到了文字中母亲对儿子的那无言的大爱,于课堂上带着学生将这些文字唤醒了,使得那墨黑的铅字有了情感,带上了学生的感受。“自己读读,读着读着,你会涌起什么感受?”这轻轻的呼唤,将学生的情绪牵动起来。读着读着,丝丝难过涌上心头,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这些文字已经缓缓地睁开了眼睛,醒过来了,学生开始了和文本的对话。王崧舟老师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开启了一扇窗,窗里头的学生和窗外头的文字儿共同诉说着那份道不明又言不尽的感受,母亲的情――深。
  二、文中无画面,想着它也能跃起来。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的难过只是一种模糊的情绪,是欲说还休。王崧舟老师又依托文本,将文字的“空白处”幻化成一幅幅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画面。师问:“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我看到了一个脊椎骨突出的背。”……这是合理的想象,这就是活生生的画面。王老师再次追问:“这是你母亲的背吗?记忆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学生的脑中又出现另一幅美好的画面,两幅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重叠、分开,不见了的是那曾经坚挺的背,留下的是弯曲的、脊椎骨突出的背,最终母亲那深深的情也就沉淀在学生的心中了。还有母亲那脸、那眼,不停地在学生脑中跳跃,重合,分离,母亲的形象变得如此立体,这般鲜明。读着简短的文字,想着的却是如此动人的画面,读着、想着,怎能不令人鼻子一酸?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也就是学生感知、理解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的过程。“文章不是无情物”,王老师巧妙的引导,深情的话语,在学生脑海里播下了想象的种子,在文字的“空白处”留下了情真意切的画面,让母亲的形象高大鲜明地立在学生的脑中,直扣心弦,母亲的情――很深很深。
  三、语言饱含理,唤着它就能跳起来。片段中有这样一句话:“看过电影吗?看过慢镜头吗?再读读这两段话,觉得哪段话给你慢镜头的感觉?”比较这“我的母亲”在句中的位置,与其说是找慢镜头的感觉,不如说是王老师有意识地要将“语文意识”浸润在学生心里。当学生体会到梁晓声为何将“我的母亲”搁在后面时,学生的心中已经朦朦胧胧有了语文意识,这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当学生深切体会到大爱无言时,王崧舟老师并未就此罢休,而是对语言文字进行了理性回归,唤醒了学生的语文意识,文字的情,是作者的情,也将是学生的情。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怎么说”,也就是怎么表达。只有从这种意识出发,关注运用中的语言,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必能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形成优秀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镇中心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