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不甘平庸_谈开彬:不甘平庸
 

不甘平庸_谈开彬:不甘平庸

发布时间:2019-01-29 04:16:16 影响了:

  超越也是硬道理   谈开彬      我的管理哲学是:“超越也是硬道理”。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一名校长,超越是指能够不断地突破自身的局限和时空的限制,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正确判断学校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做出科学决策,并在实践中达成新的目标。实现超越最重要的是要有不甘平庸的精神状态,勇于超越自己,敢于超越别人。体现在学校管理上,就是要勇于探索教育规律,用现代教育思想更新管理理念和方法,求真务实,科学发展,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思想核心,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管理实践,创造有价值、有生命力的管理经验,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校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成长经历、文化底蕴、时代的烙印会形成他独有的气质和风格。我出生在偏僻贫穷的农村,兄弟姐妹7人中,只有我一个上了高中并考上师范。1981年师范毕业,因为我学的是数化专业,本可以去中学任教,但我毅然选择了扎根小学。当年自己对职业发展的定位,也许是我不甘平庸思想的一种萌动,但却改变了我的人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电化教育在苏北地区还很落后。为了把小学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我自己动手,搜集水果糖上的塑料纸,跑到照相馆去买颜料,每天晚上在灯光下自己制作幻灯片,率先在校内开展电化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因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于在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上开拓探索,数学教学成绩享誉阜城。电教课题研究成果在全市推广。我所在的学校阜宁实小是一所百年名校。一百多年来,前辈和先贤们前赴后继,不甘平庸,敢为人先,使这所学校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当了校长后。还受到了陶行知改革精神、敬业精神、实践精神、创造精神的影响,历史的经验告诉我:只有解放思想。变革现实,学校才会有新发展;只有不甘平庸,勇于超越,学校才会有新作为。这种价值观也就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成为我对教育管理活动进行决策思维和作出价值判断的立足点和归宿。
  不甘平庸、追求超越要强化目标意识。作为校长,在自己任期内,对学校的发展要有催人奋进的目标。敢于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一流学校看齐,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发展跨上新的台阶。现在,同类学校发展的竞争非常激烈,我校的发展目标是“盐城力争上游,江苏名列前茅,全国产生影响”,为此,我们在德育、智育、艺体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确定了具体的三年超越目标。只有不甘平庸,才会一步一个脚印超越前行,才会不断赶超一流,才能在教育改革中勇立潮头,敢当排头兵。
  不甘平庸、追求超越,要强化标准意识。凡事都要有标准,讲标准。这是不甘平庸、追求超越的基础条件。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大力提倡标准化的现代管理,将标准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将任务量化到每一个环节,不论什么工作都改变以往办事凭经验、凭热情、凭感觉的思维模式,讲标准、讲程序、要质量,部署工作提出标准要求,检查督导依据标准推动,考核工作按照标准衡量。
  不甘平庸,追求超越,要强化细节意识。细节决定成败。追求超越,必须注重细节,注重精益求精地执行。我们学校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关键在于对各项规章制度能否不折不扣地执行并督查到位。在常规管理方面,我们把学校、社区、家庭连成一片,做到管理无空隙、无空档:在教学“六认真”方面,我们进行量化,严抓细节,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我们细化了星级教师评比方案,注重过程考评;在教育科研方面,我们抓住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推动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督查,正是这种时时处处、点点滴滴的精细,推动着整体管理工作的进步。
  校长是一校之长,一校之魂。校长的理想、情操和精神风格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领导者,应当把有权、有识、有志集于一身,具有开放性思维、全球化视野、战略性眼光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勇于带领团队不断超越,并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学校管理的一切过程、现场和细节中去,推动学校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校长不甘平庸,就会在这所学校里形成人人争先、万马奔腾的局面,学校管理就会产生新思想、新举措、新作为,学校也就一定会生机勃勃,越办越好。
  
  “新三好学生”评比
  谈开彬
  
  2004年春学期,在一次“家长评教”的活动中,有几位家长对“三好生”的评选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学校评选“三好生”的办法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标准过于统一,注重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评上的人选大多集中在班级里学习成绩前10名的学生,对绝大多数学生失去了激励作用;三是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忽略了心理、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他们尖锐地说:“照这种评法,就是用‘一好(学习好)’替代‘三好’。”当时,我对这个话题没有表态,因为涉及条条框框,只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随着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申报省“十一五”课题“小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研究和实验”,“三好生”评比作为评价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尖锐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引起了我的深入思考。
  我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感到“三好生”的评比,在实际执行中确实存在偏颇,评价内容往往以偏概全,被评对象的范围比较狭窄。于是,我萌生出“新三好学生”的概念。把“新三好学生”的标准定位在“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这样,可以把“新三好学生”评价的视角伸展到了家庭和社会,从而构建家、校、社会共同教育的大环境。于是,我在2004年秋学期第一次校务办公会上提出了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普遍反映良好,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在试验中,学校的评价是容易操作的,而家长和社会的评价,由于人们认识参差不齐,难以落到实处。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专门成立了“新三好学生”评价细则开发小组,设立了二级和三级考核指标,制定了详细的评选操作方案。学校将“新三好学生”的评选标准和办法印刷成宣传单分发到家长、社会代表、学生代表手中,广泛进行宣传发动。为了能获得“新三好学生”的真实情况,学校德育处组织了由各班班长、学校大队委、优秀少先队员等学生为主的调查小组,对符合评选条件的学生分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学校专门开出调查“介绍信”,以取得社会各界人士认同和支持,保证活动的严肃性。学校发放《争创“新三好”活动学生校外表现测评表》,以问卷的方式对参评学生在家庭、社会的表现进行调查,获取参评学生在校外的真实信息,为评选提供依据。各调查组将情况反馈给学校后,由校领导亲自把关,认真考察分析。将符合“新三好学生”标准的候选人和事迹向全校和社会张榜公布,接受监督。最后学校召开表彰大会,邀请社区代表及学生家长参加,对经过张榜公示评选出的“新三好学生”进行表彰。这种公开公正的评选,极大地 调动了学生争当“新三好学生”的热情。
  “新三好学生”评价改革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先后接到几百封反映学生好人好事的表扬信,许多商店老板、社区干部、周边邻居也都参与进来,主动反映孩子们的日常表现,在县城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盐城市德育年会把这项实验列为典型经验。阜宁县委宣传部把这项改革列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的十大实事之一,盐城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价这项改革是新形势下学生德育管理的新举措、新机制、新亮点。
  回顾这段历程,我深深感到教育改革需要勇于超越的勇气。时代在变化,“新三好学生”评价改革,在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上注入了新鲜的东西,从而使一个个“小小发明家”、“小小书法家”、“体育能手”脱颖而出,张扬了学生个性。我校在省“十一五”关于评价改革的课题研究中,把模糊评价、无劣等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等理念广泛应用于对老师的管理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中,教师的精神面貌、学生的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崭新局面。
  
  “江苏第一操”
  谈开彬
  
  我在阜师附小做校长时,阜宁实小的广播操就享誉大江南北。省艺体委的领导看了学生做操场景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即称赞为“江苏第一操”。上海振亚影视有限公司曾专程来校拍摄了专题片。
  我担任实小校长后,为了发扬传统,传承特色,对学生做操进行了观察调研,其中一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思考。有一次,学校组织六年级考试,各班级的成绩有好有差。我在对这些班级长时间的观察中,发现成绩较好的班级,学生午间、课间自律性好,学生上操精神饱满、动作到位。成绩较差的班级,学生做操拖拖拉拉,注意力不集中,没精打采。这就说明,做操好坏与学习的精神状态直接相关。于是,我决定把广播操和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以广播操为切入口,以“操”促行,以“操”冶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将广播操的训练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把每天的出操纳入常规考核。一开始,各班每天利用出操时间和放学后30分钟强化训练广播操,要求每个人一招一式都到位,所有任课老师随班做操,定期组织全校师生的广播操比赛,使广播操的规范水平和艺术美感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操做好了,我进一步提出“做操的精神”,把学生的做操行为与自律品格联系起来,以操促进学生的学习意志、态度和情感的培养。为此,学校颁布了《阜宁实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人手一册,使老师、学生都熟知《规范》要求,知道哪些是不能碰的“高压线”,引导师生对规范产生一种“敬畏感”,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学校成立值周小组,对照《规范》中的量化细则,督查到位,设立“班级流动红旗”,对好人好事大力宣传,对违反常规的人和事通报批评。各少先中队以“捡起一片废纸,改掉一个坏习惯,用一句礼貌用语,为他人做一件好事”“四个一”活动为契机,开展“十佳少先队员”和“新三好生”评比活动,把广播操、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联为一气,培养了学生的“五自”能力。
  学校广播操的传承与创新,打造了阜宁实小广播操的新优势、新特色,使广播操成为学生养成教育和行为管理的新的生长点,成为阜宁实小文明校园的新亮点。我校在广播操的基础上,又推出千人艺术团体操,不断发展壮大学校的艺体特色。百年老校积淀的爱校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都被赋予了时代的特色。不断传承发扬光大。如果我们对传统只报以积习已久的漠然与麻木的鸵鸟主义哲学,超越无从谈起。
  
  一年出了两个特级教师
  谈开彬
  
  一天晚上,我出差在外,突然接到学校打来的电话,说我校有两位老师被评为江苏省第十批特级教师。接完电话,我特别兴奋,平时不抽烟的我也找来一支烟,点了起来。透过烟雾,我不由想起2006年11月的一幕:当时,我校接受盐城市发展性督导评估,专家组在肯定学校办学成绩的同时,中肯地指出,阜宁实小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名师建设方面几乎是空白,以前有一位省特级教师还调走了,教师人均发表文章也太少了。专家的话震动了我的心弦。当时的情况确实是这样,有部分老师存在着工作不思进取、业务不想争先的思想,他们进了城,安了家,“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想勇立潮头。我借专家点评的契机,制定了《阜宁实小教科研三年发展规划》,并在学校职工代表大会上讨论通过,要求每位教职工根据学校的《规划》分别拟定明确目标和实施计划,强行人轨,鼓励争先。2007年春天,学校召开教科研发展大会,隆重表彰了2006年度教科研先进个人,并与所有教师签订教科研三年发展目标责任状,每年分四期进行阶段考核,同时,邀请专家分学科对教师进行专题指导。为了使“草根”教研开花结果,我让一群热爱教科研的年轻教师组成教科研沙龙,针对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科室进行总结,编印沙龙简报,将成果在校内推广,带动教师整体发展。
  在教科研上,我舍得投入。学校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到联谊校交流学习,参加省“教海探航”研讨会,到名校、名师那里取经寻宝,同时,邀请于永正、雷燕等特级教师来校上示范课,对教师进行远程网络培训,与英国苏曼特国际交流中心和英国知名小学互换教学录像,广泛学习国内外课堂教学研究先进经验。围绕省“十一五”课题,学校成立了多个子课题研究小组,其中,六年级教研组成功地创造了“五大模式”,即“自主、生动、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心爆破、问题辐射”的备课模式,“一荣俱荣、集体作战”的协作模式,“母子情感、爱心感染”的辅导模式,“信息平台、家校互补”的家教模式。各年级组都能达到“个人主备、集体研讨、各自内化、自我补充、课堂自主、课后反思”的六条要求,实现了理念共造,资源共享,团队共进。
  正是这种日积月累和聚沙成塔,才会有同一批涌现两名特级教师的结果,这在县城小学是少见的。通过这件事,我感到只有寻找最有利于教师提高的方式。贴近教师最有效的教育科研,才能给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让想争先的有机会,能争先的有舞台,争上先的有地位,鼓励人人争先,催生名优教师。
  
  平凡,但不平庸
  周德藩
  
  读了阜宁县实验小学谈开彬校长的一组文章,特别感佩他的不甘平庸的精神,如果小学教师、校长中多一些不甘平庸的人,中国的小学教育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啊!?
  我认识谈开彬二十多年了。1981年。他刚分配到阜宁师范附属小学任教时,我就认识他了,因为当时我的父母亲就住在附小的校门边上。后来去阜宁,曾多次到他所在的学校,听他讲对办学的思考,看他学校发生的变化。无论他在阜宁师范附小还是在阜宁实小,无论他是一名普通教师还是当了学校领导,他总是朝气蓬勃,充满了不甘平庸的锐气,正是这种不甘平庸的精神和行动,使他成为盐城市优秀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使他所在的学校成为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学校、全国教育科研优秀实验学校。   众所周知,小学教师、校长这些平凡的土作岗位,却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平凡切不可平庸。不甘平庸,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创造,才能在平凡中铸就伟大。今天我感佩不甘平庸的精神,正是因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正面临着伟大的创新时代。从教育的起始阶段革新,就需要在小学教师、校长中倡导不甘平庸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创造小学教育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不甘平庸是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精神品质,但重要的是要把它转化为人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人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的行动。作为小学校长的不甘平庸精神。首先表现为对小学教育性质和任务的把握,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小学校长必须牢牢把小学教育中一些基础问题,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抓紧、抓实、抓好,追求至善。二十年前当我们举起素质教育的旗帜的时候,我就说:“要让小学生把地扫好、字写好、书读好、操做好、歌唱好,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的意思是说,要让孩子从扫地开始学做人,从写字、读书开始学会学习,从做操开始学会健体,从唱歌、绘画开始学会审美。有了这些。孩子们就会有坚实丰厚的生长点。二十年过去了,一批优秀的校长坚持做了,他们所在的学校就成为那个地区文明的一道风景线,他们自己也成为知名的校长。谈开彬就是其中之一,文中的“第一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当然,我强调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绝不是倡导守成和不思进取,恰恰相反,不甘平庸的校长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近年来,我们办学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渠道变得异常丰富,孩子本身也变得越来越聪明。环境变、孩子变,教育必然要随之改变。如何变,这就取决于校长的创新精神。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创新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武器,要用生活教育理论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的时空,用教学做合一转变教学方式,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融合一体,既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来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又使学校成为社区文明的阵地、窗口和摇篮,这方面,谈开彬的“新三好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主动承担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做法都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当然,这方面的探索还很丰富。我建议小学校长们读一读美国前教育署长厄内斯特,波伊尔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大家一定会获益良多。
  其实,我讲要倡导不甘平庸,还是因为当前小学校长面临现实的挑战。这就是如何把这场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下去。这场课改从理念到构思都是好的,但是这场课改又是准备不充分、缺乏系统支撑的一场改革。但既然校长和教师都已经站在课改的第一线了。怨天尤人是不行的,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校长在组织实施课程改革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退休之后,我有了比较多的时间,系统阅读了小学和初中的教材。悟出了不少问题(这里不能详说)。我建议小学校长自己带头,并组织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地把小学六个年级的所有教材通读一遍,然后,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人家庭。对学校的生存状态做一番调查,在其基础上再做一番讨论和思考,一定会找到一条小学课改成功的办法。要明白,小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有一个核心课程,我以为这个核心就是语言,中国的小学课程核心就是中文。要热爱母语,学好中文,才能提升中国的教育品质。用近十年的时间,我在无锡、泰州的小学做试验,让八岁的中国孩子实现自主阅读,十三岁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国学基础,从而提升了孩子的整体素养。当然,语言不仅是词汇语言,还应包括数学语言、艺术语言,只有掌握人类创造的语言这个大脑的操作工具,才能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在这方面,我也对谈校长做过建议,我相信他也会不甘平庸、有所创新的。
  最后还得说,不甘平庸的底气来自自己的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校长不仅自己学习。还要带领团队共同学习,不断提升教师整体水平。这方面我也赞同谈开彬校长狠抓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校长不甘平庸,而且还能打造一支不甘平庸的团队,才能使学校成为模范,出现和谐向上的局面。
  以上这点文字,算是读了谈校长这组文章的感言。也可算作与见到此文的小学校长们的一次交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