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让我们一起快乐地习作
 

让我们一起快乐地习作

发布时间:2019-02-03 04:06:02 影响了: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作文教学也在积极进行改革,但与美国起步较早的过程写作法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美国过程教学法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它的操作性强,更在于它牢固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因为具体情况的不同,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是不科学的,但借鉴和吸收优秀成果的优长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关键词] 美国 过程写作法 心理学角度
  
  美国过程写作法(Writing Processes)是在贾特・艾米格(Janet Emig)等人的研究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写作方法,因在美国课堂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而深入人心。1996年,国际阅读协会和全美英语教师联合会携手出版了美国《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其第5条写道:“最近几年许多学生从写作教学著名的‘过程写作法’中获利。该法关注不同写作活动都涉及的过程步骤,如为真实的读者写计划、拟草稿、编辑和发表。”[1]过程写作法包括五个逐步递进的阶段:预写作(prewriting)、打草稿(drafting)、修改(revising)、校订(editing)和发表(publishing)。
  相比我国的写作教学,美国的过程写作教学对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学生写作的每一个过程都有具体的实施步骤,学生做到了哪一步,教师清晰可见,且有章可循。而我国的写作教学现在则陷入了一个困境,作文课成了“老虎”,大家提到作文课就“谈虎色变”,教师因不知道怎么去教而不想教,学生因不知道怎么去写而不想写。美国过程写作法之所以在全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在于以上提到的操作性强,更在于它牢固扎实的心理学基础,每一步的操作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能力。
  一、书写自己的经历: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塔图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美国过程写作法在第一阶段预写作准备阶段时,鼓励学生书写自己的经历,写那些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塔图。当学生定稿后,教师会让学生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这不仅是一个分享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的过程。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不理解的同学也会进一步提出质疑,大家在质疑中互相学习。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不同的观点,从而丰富已有的知识塔图,促进学习的进行。
  二、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判断。作为动机,自我效能会影响到学生对任务的选择、对任务的坚持性等方面。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学生在收集到的有关自我效能信息来源的基础上,经过学生的加工而成的,别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是学生获得自身能力状况的重要信息源之一。[2]在文章定稿后的发表阶段,教师会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完后教师和同学都会报以祝贺的掌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鼓励让他获得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帮助他获得对自己努力的认同,以至更积极努力地去完成下一次任务。而且在修改阶段的小组合作时,教师也在给学生强调:“多给同伴一些表扬。”
  三、适时的激励:提供反馈的教学原则
  研究发现,反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在修改阶段,学生每修改完一步,教师都有积极的反馈;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做完每一步修改后都会受到及时的积极反馈,证明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努力的结果。适时的积极反馈能带给学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这样才能保持其写作的热情。
  四、分享与建议:让学生在合作中谙熟交际
  社会互赖理论认为:积极地互赖(合作)产生积极互动,个体之间相互鼓励能促进彼此的学习努力。[3]当学生发表他的习作时,下面的学生会给他提出问题和建议。美国的过程写作模式给学生大量合作讨论的机会,学生在慢慢形成的合作团队中通过分享和建议谙熟规范的写作交际用语,知道怎样积极地评论别人的习作、怎样给别人以鼓励。在这样一个合作的团队里,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美国过程教学法给我感受最多的还是学生在积极的合作和鼓励中的快乐。我们的作文课也许不能一下子就取得像美国过程写作法这样的成就,但让学生在写作团队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或许是我们力所能及的。
  
  [参考文献]
  1.董蓓菲《美国过程写作法――旨在管理写作行为的作文教学法现代儿童识字教育新探》[J](《语文建设》2010.3)
  2.王小明《教学论:心理学取向》[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3.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